本书概况
本书简介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自隋唐杨上善、王冰注释以来,注释几十余家。清代张志聪集诸家之说,随文衍义,注成《黄帝内经集注》。张志聪(1616—1674),字隐庵,浙江钱塘人。他自幼学医,行医数十载,构侣山堂于杭州胥山,招同志讲论其中,参考经论,辨其是非。着作有《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流传于世。此版《黄帝内经集注》,以清代浙江官医局刻本为底本。
作者
张志聪(约1616~1674),字隐庵,浙江杭州人。于《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颇有心得。构侣山堂于杭州胥山(即吴山),招同道、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为中医医学教育民间授徒形式之一大发展。
着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行于世,《针灸秘传》今佚。晚年又着《伤寒论纲目》九卷(1673)、复集《伤寒论》各家注而为《伤寒论集注》,书未成而卒,由门人续篆为六卷。他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一书,是他和他的门徒集体智慧的结晶,仿宋明理学家注释经书的做法,按《素问》原文,逐句注释,对研究《内经》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为《素问》注述中较好之作。
目录
黄帝内经集注上·素问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风论篇第四十二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骨空论篇第六十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经脉第十
🢒 分寸歌
🢒 大肠经诸穴歌
🢒 分寸歌
🢒 胃经诸穴歌
🢒 分寸歌
🢒 脾经诸穴歌
🢒 分寸歌
🢒 心经诸穴歌
🢒 分寸歌
🢒 小肠诸穴歌
🢒 分寸歌
🢒 膀胱经诸穴歌
🢒 分寸歌
🢒 肾经诸穴歌
🢒 分寸歌
🢒 心包络诸穴歌
🢒 分寸歌
🢒 三焦诸穴歌
🢒 分寸歌
🢒 胆经诸穴歌
🢒 分寸歌
🢒 肝经诸穴歌
🢒 分寸歌
🢒 附:督脉歌
🢒 分寸歌
🢒 附:任脉歌
🢒 分寸歌
✦ 经别第十一
✦ 经水第十二
✦ 经筋第十三
✦ 骨度第十四
✦ 五十营第十五
✦ 营气第十六
✦ 脉度第十七
✦ 营卫生会第十八
✦ 四时气第十九
✦ 五邪第二十
✦ 寒热病第二十一
✦ 癫狂第二十二
✦ 热病第二十三
✦ 厥论第二十四
✦ 病本第二十五
✦ 杂病第二十六
✦ 周痹第二十七
✦ 口问第二十八
✦ 师传第二十九
✦ 决气第三十
✦ 肠胃第三十一
✦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 海论第三十三
✦ 五乱第三十四
✦ 胀论第三十五
✦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 血络论第三十九
✦ 阴阳清浊第四十
✦ 病传第四十二
✦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 外揣第四十五
✦ 五变第四十六
✦ 本藏第四十七
✦ 禁服第四十八
✦ 五色第四十九
✦ 论勇第五十
✦ 背腧第五十一
✦ 卫气第五十二
✦ 论痛第五十三
✦ 天年第五十四
✦ 逆顺第五十五
✦ 五味第五十六
✦ 水胀第五十七
✦ 贼风第五十八
✦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 玉版第六十
✦ 五禁第六十一
✦ 动输第六十二
✦ 五味第六十三
✦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行针第六十七
✦ 上膈第六十八
✦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 寒热第七十
✦ 邪客第七十一
✦ 通天第七十二
✦ 官能第七十三
✦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 卫气行第七十六
✦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 九针论第七十八
✦ 岁露论第七十九
✦ 大惑论第八十
✦ 痈疽第八十一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