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他人着想,怎会生事端
有个雕刻师,受邀到附近一村庄的寺庙雕刻一尊“菩萨像”。若去那里,必须经过一座山头和一片森林。恐怖的是,山里经常“闹鬼”,很多晚上滞留在山区的人,最后都莫名地惨死了。雕刻师也知道这件事,但寺院那边催得很急,如果次日再动身恐怕误事,于是他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只身赴约去了。
雕刻师走着走着,天就黑了,他突然发现前方路口坐着一个女人。
仔细一瞧,女人一脸疲惫,草鞋也磨破了。雕刻师询问后得知,她和自己的目的地一样,便自告奋勇搀扶她一起同行。路上,女人问他:“眼看夜色更深了,你难道不怕我耽误你赶路吗?你不知道山中有女鬼吗?”雕刻师说:“我自然想快点翻过山去,可把你一个弱女子留在山中,你也不安全啊!咱俩一块儿走还能有个照应!”
他们走累了,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休息。雕刻师见脚下有块木头,就随手捡起来,拿出凿刀等工具,看着女人,一刀一刀地雕刻出一尊“人像”来。
女人好奇地问道:“你在雕什么啊?”
雕刻师说:“你容貌慈祥,和菩萨很像,我就按照你的容貌来雕刻一尊菩萨!”
女子听后痛哭起来,因为她就是传说中的“女鬼”。多年前,她带着女儿路经此地,不幸被一群强盗奸污,女儿也惨遭杀害。她万念俱灰,跳崖自杀,化为“厉鬼”,专在夜间取过路人的性命。她怎么都没想到,竟有人说她“面貌慈祥,和菩萨很像”。刹那间,女人化作一缕烟雾消失在夜色中。
第二天一早,雕刻师准时到达寺庙,人们都很惊讶他居然能在夜里越过山头。此后,这座山中再没有闹过鬼。
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让人感慨万千。想想,只要能“心存善念、待人如己”,连女鬼也会被感化,从而弃恶从善。在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在与人交往时带着强烈的防卫心理,谨小慎微,害怕被人“骗了、坑了”而处处对人设防,少有人像“雕刻师”一样,能以“菩萨的心肠”来看待周遭的人与事。正因如此,人际间的感情淡了,矛盾多了。若能逆向思考,不将别人看作别人,而是将别人看作自己,并待人如己,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哪还会平生那么多事端呢?
有个从农村来的年轻人到城里打工。他买了一罐饮料,却不知如何打开。忽然,坐在他对面的女人也拿出一罐,并问自己的孩子:“你要喝饮料吗?”小孩还没说话,女人就在这个年轻人面前轻轻地拉了一下拉环,饮料打开了。年轻人瞬间明白了那个母亲的意思,他感激地对她笑了笑,轻松地打开了易拉罐。
这件事使年轻人明白了要待人如己,凡事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那些落难的人。后来,年轻人成功了,在谈起自己的成功秘诀时,他激动地说起了这件事。他说,他感谢那个女人给他上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有很多人向张学良提出“题字”的请求,而他每次总是题写“爱人如己”四个字,即便是到了晚年,眼睛已经看不太清楚了,他照样能悬着手腕写下这几个字。“爱人如己”与“待人如己”如出一辙。
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将其他人看作自己一般,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待人如己,就得善于用别人的心态做判断,不能用已有的个人“成见”干扰认知,更不能轻易下结论;待人如己,就得让自己置身于别人所处的环境中,与别人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待人如己,就得真正地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而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做到了这些,当你们之间出现矛盾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对方的行为也符合常理,也会明白原来横在双方中间的矛盾只是因为互相不了解。
待人如己是通向感情的崇高境界的必由之路,也是助你登上巅峰的坦荡大道。如果你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那么无论你的事业还是人生,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智慧点读
人的际遇不同,有些人一辈子顺遂,很难理解他人的艰难,如果有着待人如己的心态,就会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