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八面玲珑”的人不是坏事
我们先来做一个测验:
一天,你的上司突然对你说:“你是我的得力助手,有能力,善创新,以后还要你多多协助我工作。这件事我们需要聊聊,我们到卡拉OK 去,好吗?”你知道他是个 K 歌高手,而你五音不全。此时,你该如何回答呢?有三个选项:
A .卡拉 OK ?行,咱们什么时候去?
B .卡拉 OK ?我不会唱歌,咱们还是换个地方吧!
C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卡拉 OK ,若有机会陪你喝杯咖啡倒是求之不得。
你选哪个呢?下面,我揭晓答案,看看你属于哪类人:
选“ A ”的人通常重视人际关系,做事圆滑。因其爱逢迎他人,也容易导致同事对其有意见,被同事疏远。
选“ B ”的人性情耿直、憨厚,心无城府,但易得罪人。
选“ C ”的人最圆滑,既不伤害与上司的感情,又能表明自己的意见。
你属于哪类呢?
大多数人都爱把圆滑与虚伪挂钩,认为圆滑的人不是好人,也不招人喜欢,因此在行事时故意表现得直率,以为这样可以让人信任。其实,这样往往会弄巧成拙,招人反感。都说圆滑不好,那我们就逆向思考一下,不圆滑有什么好处吗?
朋友聚会时,你的一个好友穿了条她认为很好看的裙子,你却当着众人的面说“这条裙子不适合你”。你很实在,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你的朋友会高兴吗?
同事正在发言,用词不当了,你当众纠正,同事笑着答谢,你以为他真的感谢你吗?
这就是不圆滑的结果,这些结果真的给你带来好处了吗?当我们用逆思维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不圆滑对自己没太多帮助,顶多落一个“实在”的评价,而这“实在人”却并不一定招人喜欢。其实,圆滑并非贬义词,而是个中性词,形容为人处事圆融,各方面都应付得很周到。圆滑的人考虑细致,能换位思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就好像“逢人减岁,遇物增价”一样,这样的圆滑是善意的,是一种无恶意的奉承。这样的人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这点不是大多数人都希望达到的境界吗?不知道你是否听过下面这个故事: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拥有天下,自然觉得豪情满怀,为了每日将他的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便招来宫廷画师周玄素,要他在大殿的墙壁上绘制巨幅《万里江山图》,以显示自己的盖世伟业。周玄素一听吓坏了,这幅“万里江山图”,可怎么绘好呢?他灵机一动,对朱元璋说:“臣不曾遍游九州,不敢奉诏。请陛下先草创一个规模,臣然后稍作润色。”朱元璋当即挥毫泼墨,草图构出,大势初成,朱元璋一面退后数步,自我欣赏,一面命周玄素:“可为朕润色之。”周玄素却说:“陛下山河已定,岂可动摇?”朱元璋一笑作罢。
周玄素实是聪明之极。他说“陛下山河已定,岂可动摇”,既迎合了皇帝希望江山永固的心理,同时也给自己不想作画找到了借口。一句巧妙的应答,不但让朱元璋没有怪罪他,还重赏了他。你瞧瞧,周玄素靠圆滑把这个棘手的问题处理得多好!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若不圆滑一些,触怒龙颜,结果只会死得很惨。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朱无璋让画师作画的故事。
一天,明太祖朱元璋让画师给自己画相。朱元璋长得真不敢恭维:
长脸,尖下巴,眼睛深陷,颧骨凸出……一个画师原原本本地照其样子画了一幅相,结果被砍掉了脑袋。另一个画师一看这情况也不知如何是好,画得太像,前面就是榜样,画得太好看,又不似明太祖……他思索一番后,画了一幅乍一看不像,仔细一看又像的明太祖相。朱元璋看后大喜。
由此可见,要想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就得圆滑一些。能够根据当时的处境说出在当时最该说的话、做出最该做的事情,从而减少自己的麻烦和别人的不快,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说:“人际关系这一门科学永远没有学成毕业的一日,每天都似投身于沙石中,缓缓磨动,皮破血流之余所积得的宝贵经验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圆滑。”为人处事不圆滑就说明你对社会还不太了解,等经历的事情多了,自然就会融入社会。
在处事圆滑的同时,别忘了为人以诚信为本。要圆滑就难免会说假话,然而,如果过了头那就成虚伪了,如果再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获利,那就是邪恶卑鄙的狡猾了。一个人过于狡猾,在与人交往时就是一种冒险,没人会放心与你交往,因为会担心你使诈。
如此看来,圆滑要有度,以不伤人为出发点,千万别变成狡猾。狡猾久了,会变奸诈;奸诈久了,会变阴险;阴险久了,会变得无情。那么,如何做个圆滑的好人呢? 200 多年前的纪晓岚已经有过很好的解释了。他认为做人要“处事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一个毫无主见,只会见风使舵、明哲保身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处事圆滑,就是做事灵活,既要执着,又要会变通;要突出自己,也要有团队的概念。“圆”乃策略,亦为手段。
你可能常常感叹“社会不公,小人当道”,可你是否想过可能是由于自己过于“刚毅”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由于自己缺乏变通而导致处事僵硬?若是这样的话,你是否有必要改变一下自己,做一个“圆滑的好人”呢?
智慧点读
不圆滑对自己没太大好处,顶多落一个“实在”的评价,而这“实在人”却并不一定招人喜欢。所以,不妨做一个“圆滑的好人”。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