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为我国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之一,以松柔、守静、高寿而闻名,是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拳种。其源于杨氏太极拳老架(小架),经过吴全佑始祖和第二代弟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等人的修订发扬,从北京开始传播,逐渐盛传于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香港为中心的澳门、东南亚各地,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并称为吴式太极拳的三大传承体系。
北京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其传承多为王茂斋宗师所定拳架,其弟子王子英、赵铁庵、修丕勋、王历生、杨禹廷、曹幼甫等与吴鉴泉宗师弟子吴图南、徐致一、吴桐、葛馨吾等,在京、鲁、东北、绥远、西北等地传播吴式太极拳,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庞大的传承体系。1928年,吴鉴泉宗师应上海市政府、精武体育会及社会名流的邀请,携家眷弟子南下上海传拳,其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外甥赵寿邨、于森,家侄吴耀宗及弟子金云峰、金寿峰、马普安、杨孝文、郭启通等在上海广为传播,并及无锡、苏州、杭州、长沙等地,吴鉴泉宗师设鑑泉太极拳社于沪上,传拳授业有教无类,上海遂成吴式太极拳主要基地。1937年,吴鉴泉宗师携子孙南下长沙、广州、香港等地,于香港成立鑑泉太极拳社。1948年吴公仪定居香港,成立鑑泉太极拳总社,广传太极拳至澳门、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各地,形成以香港为中心、以吴家家族为核心的吴家太极拳传承体系。
吴式太极拳自清末以来,世系绵延,至今已传八代之多,弟子门人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如今,鼻祖全佑在后辈弟子中,所留资料极其有限,几则逸闻,数句拳诀,如雪泥鸿爪,多有遥不可及之叹。第二代宗师,除吴鉴泉宗师有两套拳照流传之外,其他诸位前辈如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刘彩臣等,皆无更多资料存世,对于后辈来说实为憾事。而第三代诸位前辈,所留资料则较为丰富,其中多人有全套或多张拳照存世,所去不远,亦多有故事留存,给后世留下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现将笔者所搜集珍藏之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前辈的拳照陆续分享于此,以飨同门和同道。
关于马岳梁及其拳照
马岳梁(1901-1998),名嵩岫,满族,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吴鉴泉宗师门婿、入室弟子,原上海鑑泉太极拳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官员。马岳梁与妻子吴英华两位宗师同为上海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代表人物,桃李满门,功夫精深,且皆享高寿,为吴式太极拳高寿典范。1935年与同门陈振民合著《吴鉴泉氏的太极拳》,1980年代后,与吴英华等合著《太极拳详解》《吴式精简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快拳》《吴式太极拳推手》《正宗吴式太极拳》等著作,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5年的《吴鉴泉氏的太极拳》一书,除了刊登吴鉴泉宗师60余张太极拳拳照,不足之处均由马岳梁补充拍摄,共计56张拳照,10余张步法、手型等示范照片。此照片为迄今为止可以看到的马岳梁前辈数量最多的一套拳照。《吴鉴泉氏的太极拳》初版时,由于印书质量较差,在书后多附有十数张书中印刷不清楚的马岳梁拳照,但清晰度依旧较差。此书从1935年至1952年,数次再版,印刷质量不一。先选取其中印刷质量较好者扫描整理,将马岳梁前辈拳照分享于此。1983年马岳梁前辈和弟子徐文合著的《吴式太极拳推手》一书在香港出版,书中附有马岳梁前辈与其子马江豹先生推手示范110余张,亦将此推手照片整理于此,共飨同门和同道。
另将笔者数年搜集整理的马岳梁前辈其他散见于各处的拳照一并整理分享。
单搭手-按法
单搭手-粘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