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之父”爱森斯坦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来是建筑学术语,是构成和装配的意思,后来派生为电影艺术的专有名词,意思是指把一些不同地点不同角度摄制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创造另一种全新的含义——俄罗斯的一位电影天才由于首次运用这种电影技术而被称作“蒙太奇之父”。
◎《聪明人》是个“杂技剧”
1898年,谢尔盖·爱森斯坦出生在俄国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里。小时候,他就在表演方面颇具天赋,时常惟妙惟肖地模仿马戏里的丑角,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中学毕业后,爱森斯坦谨遵父亲的意愿,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由于志不在此,他倍觉课程枯燥,最后下定决心转入美术学校,开始学习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绘画作品、日本歌舞伎、精神分析学、社会理论著作……这些看上去丝毫没有关联的专业,爱森斯坦却学得如鱼得水、互不冲突。进入军队后,爱森斯坦一方面担任军事工程师,一方面在军人俱乐部里担任导演和布景师。1920年,他退役进入剧院当了布景师,接下来两年内一直在B.梅耶荷德指导的高级导演班学习。
1923年,爱森斯坦导演了第一部话剧《聪明人》。他为这部话剧设计了一个类似马戏场的圆形表演空间,完全摆脱传统舞台的限制,让演员与观众可以直接进行感情交流。剧情被分成几幕,分别在不同的表演区进行,由几十个杂技马戏表演段落构成,其间加以讽刺歌舞和俚曲小调,甚至将一部表现主人公回忆场景的电影短片穿插其中……爱森斯坦的创新不止于此,他还为剧中人物设计了一系列表达内心情绪的方式,比如借助在钢丝上摇摆和空翻来表达犹豫和欢悦,借助不停翻跟头来表达愤怒到极点。说起来,《聪明人》其实就相当于一部“杂技剧”。
◎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的大胆创新震撼了广大观众,《聪明人》一时间获誉无数。他后来在文章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杂耍蒙太奇”理论,国际影坛将其称作“吸引力蒙太奇”。
戏剧舞台终究是狭小的,难以施展更多的才华,爱森斯坦开始进军电影界。1925年,在电影《罢工》取得成功后,他又在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充分运用蒙太奇理论,将一个个孤立镜头组接成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史诗。特别是片中“敖德萨阶梯”的那段戏,他运用60多个蒙太奇镜头,把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延长了十几倍,给观众造成极强的心理震撼,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段落。爱森斯坦因此名扬天下,成为轰动影坛的风云人物。
在这位电影大师的眼里,杂耍镜头是“靠自身完成的一种绝对的东西,而不是靠观众的反应来完成”,“把会引起某种感情震动的刺激人的非凡瞬间加以合成,贯串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之下”。如今,杂耍蒙太奇已被广泛用于各种题材的电影中。在世界上许多重要的电影理论著作中,时常会提到这位“蒙太奇之父”大名。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