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形法派风水探要
形势派又称形法派、峦头派,可谓风水地理之正宗。换句话说,风水的缘起和最基本的背景考量是地理山川形势,所以,从风水诞生之日起,不论历代风水流派如何演化,都遵从形势派的基本理论。形势派所构筑起的风水观,既适应阴宅选址也适用于阳宅布局的吉凶评价。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识到环境对人(生者与逝者)的重要性。正如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所说的名言:“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其子孙盛。”《葬经》云:“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而阳宅风水也“理无二致”。《黄帝宅经》说:“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阳宅十书》言:“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都同样强调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和合观念。
形法派的特征是审辨龙、砂、水、穴等的地形地貌构成的整体格局,以藏风聚气、山环水抱、龙真穴的等为要旨。
其实,形势派与理气派两派也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形势派也时常应用到方位之法;而理气派更是以形势派对形法格局的判断为依据。此外,两者都将五行生克原理充分应用到风水格局的吉凶判断上。清代学者张心言在《地理辨正疏》中作了很精辟的表述,他说:“不知峦头者,不可与言理气;不知理气者,不可与言峦头。精于峦头者,其尽头工夫理气自合;精于理气者,其尽头工夫峦头自见。盖峦头之外,无理气;理气之外,无峦头也。”这段话反映了后世风水流派庞杂且相互交织的事实。这里不排除历代风水术士为了谋生、获取社会乃至政治地位,有意故弄玄虚的成分。正是因为理论层次繁密,风水之学在世人眼中,显得晦涩,难于掌握。或许也正因如此,也增加了风水在公众心目中的神秘,甚至迷信的色彩。
形势派的基本理论要领我们在上一章中关于风水的哲学基础中已就气(生气)、人伦有情方面,做了具体阐述。这里,再做一些归纳介绍,交叉的部分将不再重复。
第一节 乘生气
“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可以说,《葬经》中开宗明义道出的这句话,点出了风水学的根本要害;只有生气是吉气,在吉气聚蓄的地方入葬,才能做到永吉无凶。
不仅葬法,而且宅法,都追求生气,点穴即要找到生气停聚、融结之处,生气停聚融结之地方是真穴,否则就是虚花浪蕊。与生气对应的是死气、退气、衰气等。凡这样的地方,万万不能作为阴宅和阳宅之地。
所谓生气意指宇宙天地之间的“一元运行之气”,也即宇宙万物蕤生的阴阳交感产生的本原之气。具体反映到风水理论中,就是地气、龙脉脉气。理气派在此基础上,还加上了卦气之类,但也脱不了地气为先的根本。
我们常说气脉气脉,气与脉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脉既是气运行的方式与表现,又是气的载体与输送管道。所以《雪心赋》说:“大凡看地以龙为先……但随龙认脉,因脉求气,气之聚处,方可以迁葬也。”意思就是强调要根据来龙的情状认清落脉的方式,根据脉象看脉气的情状是生旺之气,还是休囚甚或死气,只有乘得生旺之气,并使其停聚,方可以入葬。
与气脉有关的还有一个词,也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这就是“气色”。这说的是气外在表现为“色”的状况。一个人是不是生病,或精神状态好不好,看他的脸色怎样就知道个大概。同样,在风水上,看一地是否有生气,也要看其外表之“色”。明代著名的风水书《葬经翼》就有专论说:“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伤,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未休。”很显然,一座山云雾缭绕,霭岚缥缈,而且山体外形完整圆润,绿意葱葱,草木茂盛,泉水甘甜,土壤散发土地清香,山石则色泽鲜润,这样的地方,就是生气所凝聚之处。
另一方面,气色也与外形的完美与否相关。外形完整、周全,没有受到损伤,气色就可能佳,如果外形不整,崩塌破裂,犹如人受了伤,气色自然不可能好。所以,《葬经翼》又说:“凡山,形势崩伤,其气散绝,谓之死;形势虽具,生气未舒,谓之枯。”
生气的产生是阴阳交媾,阴阳化生而来,阴静阳动,阳气即是生气。就是说,生气的一个标志是要有生机,是运动的,越能运动,越能折腾,越有活力。所以,由生气的观念自然引申出“生龙”“死龙”“退龙”等概念。总之,生气说构成了风水吉凶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内涵。
第二节 藏风聚气
与上述“乘生气”紧密关联的一个原理就是要“藏风聚气”,这是针对风水格局说的。有没有生气是风水评价的基本前提,有生气却停聚不了,气散而走,格局破漏,风水宝地就难以形成。因此,《葬经》第一个提出了好风水的格局标准:“《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的作用首先是界止来龙,将生气界停在穴场之内,再有四周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面围护,构成一个完整周严的格局,不使风吹气散。如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陋之穴,败椁之藏也。’”所以,风水术中常强调“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藏风如避贼”,就是这个道理。
在风水实践中,常听到“山环水抱”,“前有照(壁),后有靠;左右有抱”,“天门要开,地户要闭”,“水口要关锁”等等的说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砂”要朝向穴场而不是背离穴场,围合成犹如罗城般周密的城池,就是为了“藏风聚气”。这里,藏风,就是没有风,不使风吹进穴场,而不是说把风围拢在穴场中“藏”起来。
正如《雪心赋》所说:“八门缺,八风吹,朱门饿莩;四水归,四兽聚,白屋公卿。”八门指八卦八个方位,就是说要八方严整,不使风吹;四水归聚,这样方可结大地,主家道发达官至公卿。
与藏风聚气相关联的就是要求水口关锁。风水中有“入山寻水口,登局看明堂”的说法。水口就是一地水系入口和出口之地。一般将入口称为“天门”或上水口,将出口称为“地户”或下水口。上水口天门要开,接纳吉水、吉气、财富;下水口要闭,要关栏、关锁,就是要将吉气、财富闭锁在其中,不使它流泄。具体方法参见后文关于形法派操作要领的介绍。
第三节 势来形止
势来形止的理论出自《葬经》:“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就是说龙脉因地形地势源起,逶迤而行,也因地势的融结、停聚而止,只有在其止聚之处才适合点穴入葬。
“势来形止”的理论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有“来势”,二是要弄清楚“势”的来龙去脉,准确地寻找到其“形止”之处,方能点到真穴。
第一个方面,突出了势在风水上的重要性。在势与形的关系上,以势为先,“势与形顺,吉;势与形逆,凶”。势不好形再美也徒然;反之,势很好而形稍逊还可裁取。
就势而言,风水所求之势,要雄阔,要发脉悠远。祖宗来脉越绵远说明气脉越雄强。如果龙脉与中国山脉的总发源地昆仑山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北、中、南三大干龙相勾连,那么,其龙脉就是尊贵的,可以结大地、出帝王。比如北京就是与北龙相接,气势非凡,实乃帝都大地。
风水上讲求势,还因为势与贵相联系。日常生活中,百姓也喜欢用谁有钱有势来区分富与贵、贫与贱的社会阶层差别。势越雄阔、绵远、深厚,表明风水格局越尊贵,发福越悠远。
例如《葬经》中就论述道:“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峰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万马自天而降,奔腾而来,气势雄浑,此为大贵格局,可葬帝王。而来势峰峦层层叠叠,如巨浪排空倒海而来,可葬千乘贵人。如来势像龙降而下,山如云涌,水似带幡,这样的宝地可葬公爵。如果来势像密密重重的排屋,又有茂盛的林木,也是贵地,可以葬开国功臣。其实,王者、千乘、三公等,只是一个比喻,是为了凸显格局之贵的等级。气势越大的等级越高,气势小的等级就小。这种将气势规模和等级对应起来的思想,在风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势在风水上的另一功用是因势喝形,因形象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中国哲学美学的一大传统,与象形文字及其形象思维高度发达的文化一脉相承。因形类物,因物类人,高度拟物拟人的象形思维也自然成为风水吉凶评断和风水审美的重要内容。善于发现山川地形地貌的拟物拟人拟仙拟佛等形态,并由此演绎、引申出风水吉凶相应的结果,是风水大师们一门独到的基本功。比如,武则天所葬之乾陵的地形就被指为貌似仰卧的女人,将使唐高宗受制于女性。如果“势”的气象庄严、雄阔、伟岸,则意味此地将出高官贵人、王公大臣。宋代理气派风水名篇《催官篇》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高论,如说四维(指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方位)之砂(穴场四周的山丘)要尖秀而耸,方是贵人之象。如果四周的峰峦低矮但层层叠叠,意味着此州府粮仓富饶。但如果四周的山体看起来晦暗无光,家道将逐渐萧条。四峰同时尖秀耸起的情况一般很难遇上,有一二峰高起也就能致富,如果三峰尖耸就更好了。不过,如果有路破坏了峰峦,就会招致官灾败家。
山势如果不尊贵,而且形态不好,或斜歪、或尖锐、或险恶,那意味着一地的风水有不吉之象甚至是大凶。如,“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亡家国。势如矛戈,兵死形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曲斜怪异形状的山势,像受惊的蛇,这样的格局,葬后要家国被灭。有的山势像兵器,如尖锐的矛、戈,主家要遭殃,意喻死于斗械非命。而山势像直泄而去的流水,毫无顾惜之心,类推主人要早死或客死他乡。
说到“势来形止”的要领,除了看中“势”之外,其理论奥妙之处在于“止”——但又不是完全停滞、止息。《葬经翼》有一段论述,阐述了这一机巧:“审势之法,欲其来而不欲其走,欲其大不欲其小,欲其强不欲其弱,欲其异不欲其常,欲其专不欲其分,欲其逆不欲其顺。”怎么理解这段话?就是风水所要求的势的情态,是势来而有留之意而不是势来即走;气势宁要大而毋求小,大开大合;势要强劲而不是病弱;势要奇拔,而不要平淡;势要主干突出,而不要分支分叉;势要回盼朝迎而不要顺向而去。其实,这里的“势”,已不仅是指形态的高拔庄严或运行状态了,而是有着突出的气势和情势相融合的意味。不管势多大、多远、多强,势要有情有意,要顾盼流连,而不是如过山车一般,一阵风而去,丝毫没有驻歇之意。如果是这样的“势”,风水上是宁可舍弃的。
这里,同时引出一个关键词,就是“融结”,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阴阳之气”(地气、龙脉脉气等)要外化融结成形,内化为可乘接的“生气”,气不融结,而是飘散,就无从构成风水气场;二是指山川要有如孕育结成胎盘一般的地形地貌,譬如,就山脉运行来看,两山交会处,就是一种融结的方式,所以,点穴应更多关注两条以上山脉交错之地。只有一条龙脉直来直走,没有旁支分出,没有干支、支支脉交织,这样的山势,就是高壮也难以构成好的风水大地。
第四节 情意相孚
在上一章中,笔者特地将人伦有情列为风水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君臣之礼,长幼有序。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系统,共同遵循统一的秩序规则。天道是终极的系统,地要以天为道,天地乾坤成就人伦之道,所以人伦纲常也要以天地为道。而在风水理论和实践中,人伦之道既要反映天地之道的运数规律,同时,又将君臣之礼、人伦纲常移植到自然山川之中,将其拟人化。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主客说”,以及与之相应的“朝迎说”、“有情说”。
在以水系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地方,风水叫水龙,如何审辨吉凶情状呢?这时,有情还是无情就成了主要的判断标杆:水路曲绕似城,按其形态可以分为金城水(即半圆弧形的水路)、木城水(像直木形态)、水城水(像弯曲迂回的曲水)、火城水(像火形尖削状)和土城水(像土方形状)。其中,金城水曲环为最佳,水城水屈曲,土城水方正,也都是吉水。而火城水尖削,木城水直来直去,是凶水。要忌讳来水冲撞水城,典型的是木城水,以直木的形态直接撞击水城或穴场。另外,也不能背弃、反弓背向穴场。正如《雪心赋》所谓“撞城者破家荡业,背城者坳性强心”。撞城的来水,没有礼数、冒犯主人;而背城水是朝穴位相反的方向流走,像与主穴拗气、背反而去,因此,两种情形都是无情之象。又说:“山聚处水或倾斜,谓之不善。水曲处山或散乱,谓之无情。”
概而言之,有情的外在表现就是“山环水抱”,而无情则是背反冲撞。
第五节 五星剥换
剥换是形法派风水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龙脉在行进过程中形态由粗到细、由大到小不断往复变化的过程。没有经过剥换的龙脉是不能取用的。剥换的观念显然是从山势逶迤腾跃千里、百里的形态引申而来,而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则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思想体系。
形法派鼻祖杨筠松首提山龙龙脉剥换的思想,并且强调了剥换要按九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共九星)顺序变化才行(这显然有些机械了)。在其名篇《疑龙经》 “十问博换疑龙如何”中,就专门分析了剥换的各种情形。比如有这样的描述:为什么山峦星峰会各有变化、又如何串联起来这些变化呢?解答是:“盖缘干龙行千里,一剥一换一峰起。由贪入巨入禄文,次第变入廉武里。破军尽变入辅弼,每星十二大盘屈”,“如此行来又数程,博换变易又前行”,“干上剥换节节去,枝上落穴必顾宗。干龙一变少亦九,多者或至十二重。一星十二节始变,周而复始换头面”。
《雪心赋》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细看八国之周流,详察五星之变化。星以剥换为贵,形以特达为尊”的基本观点。这里,所谓八国即八方,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的山峦星峰。山体圆的是金星,方形的是土星,曲状的是水星,头圆而柱状高耸的是木星,尖削的是火星。需要详细考察同一条龙脉行进过程中五星变化的情况,从而明了每一节龙体相互生克制化的关系,才能进而判断某处山龙龙脉是处于旺相休囚死的哪一阶段,以此评断吉凶和决定取舍。只有龙脉从祖山始发后,不断脱变,由粗变精,由老变嫩,才能呈现尊贵气象。没有经历脱变的,是不宜取用立穴的。而且,山星之间的一节接续一节,彼此要呈现相生的关系而不能相克。如果遇到相克之时,就要有其他救星加以解救方吉。明代的徐试可在为《雪心赋》作注时说:“五星剥换见之于《龙髓经》,九星剥换见于《撼龙经》,其变化至多。且如金星发祖转出水星,水星又转木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之类,迢迢起峰,节节生旺,是为富贵之地。凡遇相克,所贵有救星耳!如金星行龙,木星作穴,金克木,木本凶,左右得火星以制之,或得水星以助之,亦为吉地,以类相推,当自得之。”这里,非常明了地解说了五星变换要遵循的规律。如果相克,就要有救星,如木穴被金龙所克,就要在木穴周围有火星制伏(因火克金,这样减弱了金克木之力),或者要有水星扶助木穴(因为水生扶木),这样还是一处吉地可用。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