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人物:维克特——阿韦龙的野男孩
[1]
1800年1月8日,一个一丝不挂的男孩出现在法国中南部阿韦龙省圣塞尔南小镇的郊外。在之前的两年半里,人们已多次发现他的踪影。这个男孩年纪约12岁,但身高只有136厘米。他爬树,用四肢奔跑,喝溪水,吃橡树果和树根充饥。
当这个眼睛乌黑的男孩来到圣塞尔南时,他既不说话,也不对别人的话做出反应。就像一只习惯了野外生活的动物一样,他不但拒绝人们为他准备的食物,还想撕烂人们为他穿上的衣服。毫无疑问,他不是父母双亡就是被父母遗弃,但很难确定这些事情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
这个男孩出现在一个开明进步的社会变革期。当时,一种全新的科学观正在逐步取代形而上学的推测。哲学家探讨有关人类本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核心问题:人类的特质、行为和思想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或者是两者兼有?在这些品行获得的过程中,社会交往有多重要?缺乏社会交往所造成的影响能够被克服吗?对一个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进行研究可能会为“自然观”(天生的特点)和“教养观”(教养、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影响)相互影响提供证据。
经过最初的观察后,这个被人们称为“维克特”的孩子被送往巴黎的一所聋哑儿童学校。在那里,维克特被转交给了吉恩·伊塔德(Jean-Marc-Gaspard Itard)。当时,26岁的伊塔德正雄心勃勃地从事新兴科学——精神病学的研究。他认为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限制了维克特的发展,因此,他只需要掌握一些普通孩子在人类社会中获得的技能即可。
伊塔德把维克特带到自己家里,并且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开始“驯化”他。伊塔德首先通过洗热水澡和干搓等手段,唤醒了维克特区分各种感觉经验的低级能力; 然后,逐步训练他的情感反应、道德教育、社会行为、语言和思维。伊塔德所使用的方法都遥遥领先于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这些方法基于模仿、条件作用和行为矫正等原理,这些原理我们将在第2章进行讨论。同时,他还发明了很多教学设备,而这些设备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然而,伊塔德对维克特的教育并没有取得彻底成功。抛开存在的问题不谈,这个男孩已经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他学会了很多物体的名称,并且可以读写一些简单的句子。他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服从命令,与别人交换想法。他会表达感情,尤其是对伊塔德的管家格林太太。他还会表达诸如骄傲、羞愧、懊悔以及渴望取悦别人等情绪。但是,除了能够发出一些元音和辅音之外,他一直没能学会说话。而且,他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且看起来他似乎“对充满快乐的社会生活漠不关心,而一直期待着回归到大自然中重获自由”(Lane,1976,P.160)。但是社会化后的维克特已经难以适应野外生活,因此在这项研究结束后,他一直和格林太太生活在一起,直到1828年他40岁左右时去世。
为什么维克特不能实现伊塔德对他的期望?这个男孩可能是遭受了脑损伤或者是患上了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它是一种涉及社会反应缺失的疾病),又或者是经历了残酷的早期虐待。在那个年代,伊塔德的教育方法虽然先进,但仍不足以完全教化维克特。伊塔德也逐渐意识到无法完全消除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所带给维克特的影响。而且他认为,尤其是对于语言学习来说,维克特的年龄可能太大了。
虽然维克特的故事未能对伊塔德所探索的问题提供明确答案,但是它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人们最早对人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尝试之一。自维克特之后,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人是如何发展的知识;但发展科学家仍然在不断探索一些基本的问题,譬如,天性和教养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它们是如何一起发挥作用的。维克特的故事戏剧化地揭示了人的发展的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现在开始,你们即将了解这一切。
在本章中,我们将阐述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发展的;同时,我们将展示当今这个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基本概念;我们还会探讨发展心理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且说明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们还会简要概括人生各个阶段的主要发展内容;最后,我们要看一看影响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产生的背景。
学习完本章后,你应该可以回答 “学习指路标”中的所有问题了。为了检查你对本章“学习指路标”的掌握程度,请复习章节结尾部分的小结。“学习检查站”会贯穿整个章节并不时出现,以便检查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习指路标
1.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如何演变的?
2. 发展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所要达到的四个主要目标是什么?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汲取了哪些学科的精华?其研究方法是如何变化的?
3. 发展科学家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
4. 发展心理学所涉及的三大领域与八大时期分别是什么?
5. 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每个个体与众不同?
6. 毕生发展观的六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