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儿童的关系
对年幼的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人是照看他们的成人,但在童年早期,儿童与兄弟姐妹和伙伴的关系也很重要。实际上,这个年龄段所有的典型活动和人格问题,从性别角色发展到亲社会或攻击行为,都有其他儿童的参与。兄弟姐妹和同伴关系为自我效能感提供了测量依据。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儿童逐渐增长的对迎接挑战和达成目标的能力的感知。通过与其他儿童的竞争和对比,他们能够衡量自己的生理、社会性、认知和语言方面的能力,并获得一种更加现实的自我感觉(Bandura, 199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为儿童以后处理各种关系提供了条件。让我们先关注兄弟姐妹间的关系,然后再转向那些独生子女。
兄弟和姐妹
“它是我的!”
“不,它是我的!”
“好吧,可是是我先玩的!”
兄弟姐妹之间最早、最频繁和最激烈的争吵是对物品所有权之争——玩具归谁所有或谁有权玩。虽然被惹恼的大人不一定这么认为,但兄弟姐妹间的争吵和解决方法可以视为他们发展社会性的良机,并可以帮助儿童树立道德准则(Ross, 1996)。
尽管有频繁的冲突,但竞争不是 兄弟姐妹间早期生活中的主要相处模式。虽然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但同时也存在爱、兴趣、友谊和影响力,这在伊莎贝尔·阿连德和其兄弟们身上得到了验证。一项历时三年半的观察研究,研究对象是一岁半左右的儿童和3~4.5岁的哥哥姐姐,研究发现,亲社会和游戏导向的行为比竞争的、敌对的行为多(Abramovitch, Corter, & Lando, 1979; Abramovitch, Corter, Pepler, & Stanhope, 1986; Abramovitch, Pepler, & Corter, 1982)。年长儿童的自主行为比较多,不管是友善的还是不友善的;年幼的儿童倾向于模仿年长儿童的行为。在弟弟妹妹五岁之后,哥哥姐姐在实 施攻击行为以及体现关爱时多是口头的,而非肢体的。在这项研究中,至少有一条结论已经被其他研究反复证明:同性别的兄弟姐妹间,尤其是姐妹之间,比兄妹、姐弟之间更加亲密,一起游戏时更加和平(Kier & Lewis, 1998)。
儿童与兄弟姐妹间的关系质量常常影响他们与其他儿童间的关系;一个会攻击兄弟姐妹的儿童多半也会攻击伙伴(Abramovitch et al, 1986)。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与幼儿园的伙伴和平相处(Downey & Condron, 2004)。
独生子女
是否独生子女就意味着被宠坏、自私、孤独或不适应环境?研究并没有证实这种刻板印象。根据对115项研究的分析,“独苗们”发展得相当好。在职业和学业成就以及智力方面,他们超过了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显得更加成熟,更渴望成功,有更高的自尊。在环境适应性和社交方面,他们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存在差异。他们之所以表现得更好,也许是因为父母在其身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期望更高(Falbo & Polit, 1986; Polit & Falbo, 1987)。
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也有许多有利于独生子女发展的发现(见专栏8-2)。
专栏8-2:世界之窗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
1979年,为了控制爆炸性增长的人口,中国实行了一项国策: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除此之外,各种宣传活动以及奖励措施都引导着人们自愿遵守这项政策——奖金、儿童保育、卫生保健、住房以及孩子入学的优先选择权。如果一对夫妇没有取得生育许可就生孩子,就可能会面对相应的处罚(Abrams, 2004)。截至1985年,80% 的城市年轻夫妇和50%的农村年轻夫妇都只有一个孩子(Yang, Ollendick, Dong, Xia, & Lin, 1995);1997年,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保持在1% 多一点。
如今,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严格地贯彻执行(Faison, 1997),特别是在农村和人口数量减少的少数民族地区(Yardley, 2005)。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明令禁止强制绝育和堕胎,取而代之的是开始重视教育和选择避孕,同时对超生的家庭征收额外的罚金。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室里坐满了独生子女,这标示着中国社会的一种重大转变。从前,中国的新婚夫妇收到的祝福是“祝你们儿孙满堂”。这为研究者提供了进行自然实验的机会,来研究大量独生子女的适应问题。
在一项参与者为4 000名小学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研究中,根据父母、教师、同伴和儿童自身的评价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儿童在个性上并没有显着差异,在学业成就和身体发育方面没有区别,甚至更好(Falbo & Poston, 1993)。一项对北京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Jiao, Ji, & Jing, 1996),独生子女在记忆、语言和算术技能方面都优于非独生子女的儿童。这一发现可能反映了独生子女的父母将更多的注意力、鼓励和期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那些出生在计划生育政策之前的五年级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原本计划组建一个大家庭,不会对他们过度关注,所以他们并没有在认知上表现出优势。
通过回顾文献,我们并没有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行为问题方面的显着差异。独生子女表现出的少数严重问题应该是由父母的过度放任或过度保护造成的(Tao, 1998)。事实上,独生子女在心理上的优势是显着的,受到社会的偏爱。在一项对731名中国城市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与独生子女相比,那些非独生子女的儿童,不论何种性别和在哪个年龄段,都报告出更高水平的恐惧、焦虑和沮丧(Yang et al., 1995)。
以上两项研究的参与者都是城市样本。后续的研究将揭示这些发现对农村和小城镇的儿童是否仍然适用。这些地区的非独生子女的儿童数量较多,并且独生子女在转学之后是否还能保持认知上的优势还不明确。
中国的人口政策牵连甚广。假如它顺利实施,最终,大部分的中国人将没有姑姨、叔舅、侄甥、堂表兄弟姐妹,也没有亲兄弟姐妹。这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结构造成怎样的影响,目前还不明确。
由此还引发了更严重的问题:该政策对女孩会产生什么影响?在中国,男婴和女婴的出生比为119:100,在农村,由于需要男丁参加劳作,因此男女比例更高。出现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如果怀的是女性胎儿,孕妇会选择性堕胎。虽然正规医院禁止这么做,但通过贿赂医师可以暗箱操作(Yardley, 2005)。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了生一个儿子,父母可能会遗弃女婴。比较仁慈的做法是,出生后的女婴被藏起来秘密抚养,以逃避计划生育政策(Carmichael, 2004; Kristof, 1991, 1993)。外国人收养被父母遗弃的中国女孩逐渐增多:2000年,5 053个中国孤儿得到了美国政府专门为孤儿收养颁发的签证;而在1991年,只有61个中国孤儿获得签证(Kreider, 2003; Rosenthal, 2003)。另外,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国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光棍,进而可能会威胁到社会稳定(Hudson & den Boer, 2004; Lee, 2004)。这项政策的潜在影响也许是导致后来执行有所放宽的原因之一。中国政府正在实施一项针对那些有两个女儿的农村老人的养老计划,以减少女婴被遗弃的可能(Yardley, 2005)。
我思我秀
假如一个国家无法支撑爆炸性增长的人口,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课外链接
若想获得此话题的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pbs.org/sixbillion/china/ch-repro.html。这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网站特别制作的一份关于中国及其生育问题的新闻特写。
玩伴和朋友
友谊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学步期儿童独自玩耍或游戏,但直到三岁左右,他们才开始有朋友。通过与临时玩伴的友谊和互动,年幼儿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他们理解了想要获得友谊先要付出友谊;他们学会了如何解决交往中的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他们也见到了各种类型的行为榜样;他们掌握了道德价值观和性别角色标准,并练习成人的角色。
学龄前儿童喜欢与同龄及同性别的儿童一起玩。在幼儿园,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和那些与他们相处愉快或与他们行为相似的儿童相处。彼此间有愉快经历的儿童最容易成为朋友(Rubin et al.,1998; Snyder et al., 1996)。大约75%的学龄前儿童拥有这种相互的友谊(Hartup & Stevens, 1999)。
儿童在寻找玩伴时注重的特质与寻找朋友时注重的特质相类似(C.H.Hart,DeWolf, Wozniak, & Burts, 1992)。在一项研究中,4~7岁的儿童列举了友谊最重要的特征:一起做事、喜欢和关心彼此、相互分享和帮助,还有一个次级特征是住得近或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更注重物理特征,例如外貌和体形大小,而非情感和支持(Furman & Bierman, 1983)。学龄前儿童喜欢具有亲社会性的伙伴(C. H. Hart et al., 1992)。他们排斥破坏性的、爱过分要求别人的、强制性的或攻击性的儿童,忽视害羞或回避型的儿童(Ramsey & Lasquade, 1996; Roopnarine & Hing, 1985)。尤其是害羞的男孩,可能会受到同伴排斥(Coplan et al., 2004)。
很受欢迎的儿童以及那些被家长和老师评定为社交能力强的儿童,通常能够很好地处理愤怒情绪。他们回避他人的凌辱和威胁。相反,他们会直接对伙伴关系做出回应,尽可能地减少进一步的冲突和维护彼此的关系。不受欢迎的儿童倾向于进行反击(Fabes & Eisenberg, 1992)。
童年中期的伙伴关系变得更加重要,我们将在第9、10两章阐述这一主题。
重新聚焦
回顾本章开始部分关于焦点人物伊莎贝尔·阿连德的故事:
●根据你已学的知识,你认为伊莎贝尔·阿连德年幼时是具有高自尊还是低自尊?为什么?
●哪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最适于描述阿连德?你认为她最赞同哪一种?
●伊莎贝尔·阿连德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孤独的孩子,总是在自己建构的世界中生活和玩耍。父母会认为她不成熟吗?你呢?
●阿连德享受着母亲无条件的爱,但她似乎更尊敬她的继父?为什么?
●阿连德很少提及她与其兄弟之外的其他儿童的关系。想象一下,以她的个性她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
小结
自我发展
学习指路标1: 在童年早期,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如何发展的?自尊又是如何发展的?
●自我概念在童年早期发生重大改变。根据新皮亚杰主义的观点,自我定义从单一表征转变为表征映射。幼儿无法分辨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文化影响自我概念。
●童年早期的自尊是宽泛的、不切合实际的,具有成人赞许性倾向。
学习指路标2: 儿童理解和调控情绪的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儿童对情绪的理解能够引导自我情绪和同步情绪的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童年早期的发展冲突是主动对内疚。成功地解决这一冲突能够习得目的的“美德”。
性别
学习指路标3: 男孩和女孩是怎样意识到性别含义的?如何解释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性别认同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一个方面。
●童年早期主要的性别差异是男孩更具有攻击性,女孩比较顺从和亲社会,更少出现问题行为。一些认知差异出现在童年早期,其他差异直到青春期前或更晚些时候才出现。
●儿童在早年通过性别特征形成来获得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在学前期达到高峰。
●性别角色发展的四种主要观点分别是生物学取向、精神分析取向、认知取向和社会化取向。
●有证据表明,某些性别差异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儿童在放弃占有异性父母的愿望之后获得对同性别父母的认同。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性别认同的发展源于对自己性别的思考。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性别恒常性导致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将相关的性别信息分类。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儿童通过社会化获得性别角色。性别特征形成受父母、同伴、媒体和文化的影响。
游戏:童年早期的活动
学习指路标4: 学龄前儿童如何进行游戏?游戏又如何促进和反映他们的发展?
●游戏有利于儿童生理、认知和心理社会的发展。游戏类型的改变反映了儿童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和史密兰斯基的观点,儿童依次通过功能性游戏、建构性游戏、假装游戏和有规则的正式游戏获得认知的发展。假装游戏在童年早期变得越来越普遍,促进儿童社会和认知技能的发展。同样,在童年早期也出现了追逐打闹游戏。
●帕腾认为,在童年早期,游戏的社会性增强。但之后的研究发现,玩非社会性游戏并非是不成熟的表现。
●儿童更喜欢与同性别的同伴玩耍,并且对他们更加友好。
●成人为儿童创设的社会赞许环境影响着游戏的认知和社会性方面。
家庭教育
学习指路标5: 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儿童的发展有何影响?
●教养是儿童社会化的强有力工具。
●在良好的亲子关系背景下,正强化和适当的惩罚都是教养的合适手段。
●强制命令、诱导和收回爱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是有效的。在促进内化父母的标准方面,讲道理的效果最好,强制命令的效果最差。打屁股或是其他体罚方式会带来消极后果。
●鲍姆林德定义了三种教养儿童的风格: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之后又有人定义了第四种风格,即忽略型,也称非卷入型。
学习指路标6: 年幼儿童为什么会帮助或伤害他人?他们为何会表现出恐惧?
●利他主义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得很早。它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可以通过后天塑造和父母的鼓励来培养。
●工具性攻击在童年早期最为常见,它最始表现为身体攻击,后来发展为言语攻击。
●在六七岁之后,大部分儿童的攻击性降低,但敌意性攻击的比例上升。男孩倾向于进行外显攻击,而女孩则多使用关系攻击。
●学龄前儿童对真实的或是假想的事物怀有暂时性恐惧;大一些儿童的恐惧对象更接近现实。
与其他儿童的关系
学习指路标7: 年幼儿童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独生子女如何独处?
●兄弟姐妹和同伴都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来自兄弟姐妹的大部分影响是积极的。年幼儿童模仿年长儿童的行为。同性别的兄弟姐妹,尤其是女孩,相处得最好。
●兄弟姐妹间倾向于通过道德准则来解决争论。
●兄弟姐妹间的关系会延续到其他同伴中。
●在大多数领域,独生子女与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发展得一样好。
学习指路标8: 年幼儿童如何选择游戏伙伴和朋友?为什么有的孩子比别人更受欢迎?
●学龄前儿童倾向于选择与他们相似的以及相处愉快的人作为玩伴和朋友。
●具有攻击性的儿童不如亲社会的儿童受欢迎。
[1] 关于伊莎贝尔·阿连德的信息来源于Agosin (1999),Allend (1995),Perera (1995),Piña (1999),Rodden (1999) 和阿连德网站上(http://www.isabelallende.com)各种传记的资料。
[2] 译者注:一种与手球相似的球类活动, 流行于拉丁美洲。
[3] 编者注: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主人公。
[4] 关于儿童从四岁时对自身理解的发展的讨论得益于Susan Harter (1990, 1993, 1996, 1998)。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