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人物:伊莎贝尔·阿连德——激进的作家
[1]
伊莎贝尔·阿连德(IsabelAllende)被誉为拉丁美洲最着名的女作家。她的畅销小说和短篇故事揭示了她富有想象力的内心世界,这些创作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近1100万册。也许,她最感人的作品当属《宝拉》(1995年),这是一部最初写在黄色便签纸上的回忆录。当时,她在马德里的一家医院中,守在27岁的女儿宝拉·弗里亚斯身边,等待她从昏迷中醒来。在这本书中,阿连德回忆了自己多灾多难的生活,以及这些生活对濒临死亡的女儿的影响。
1942年8月2日,伊莎贝尔·阿连德生于秘鲁的首都利马,她的父亲是一名智利外交官,是在1973年智利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殉职的萨尔瓦多·阿连德的堂兄弟。她与被压迫人民的情感联系成为阿连德后期大部分作品的背景。她的作品的主要题材是女性在高度男权社会中的作用。
当伊莎贝尔三岁时,她的父亲在母亲堂娜·潘琪塔(DoñaPanchita)分娩时抛弃了她们。由于没有谋生的手段,并且因婚姻失败而蒙受耻辱,于是她很不光彩地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圣地亚哥的父母家中。她在银行找了一份低报酬的工作,并通过做帽子补贴家用。虽然在智利没有离婚之说,但这段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对我母亲来说,那些岁月非常艰难,”阿连德(1995,p.32)写道,“她不得不与贫穷、流言蜚语以及昔日朋友的怠慢作斗争。”
年幼的伊莎贝尔受到的第二场打击是她深爱的外祖母去世。突然之间,整个家庭变得灰暗,失去了欢乐。作为一个幼小的、缺乏安全感和孤独的孩子,她常常被丢给严厉凶恶的女仆照看,伊莎贝尔只能从无声的游戏和母亲睡前讲的充满幻想的故事中寻找慰藉。她感到自己与众“不同”,“像一个弃儿”(Allende,1995,p.50),并且个性叛逆。虽然,她深爱母亲并想保护她,但她并不愿意像母亲一样。她希望变得和外祖父一样强大而独立。“我想外祖父一直遗憾我不是男孩,”她在《宝拉》(p.37)中写道,“假如我是,他就可以教我玩回力球[2] 、使用他的工具和狩猎。”他默许了住在家中的两个单身儿子的“性格塑造”策略,若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和孩子们玩的粗鲁“游戏”会被视为身体或精神上的虐待。
在伊莎贝尔大约五岁时,智利的领事雷蒙·乌依多博帮助这个家庭返回了智利,并最终和伊莎贝尔的母亲结婚,成为伊莎贝尔和兄弟们的继父。正是这些重要的早期经历使阿连德萌生了强烈的女权主义。“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说,“我对外祖父、继父以及家中的一切男性成员感到愤怒,他们享受一切好处,而我的母亲却是受害者……她必须取悦每个人,并且每个人都对她指手画脚”(Piña,1999,pp.174-175)。
伊莎贝尔花了几年时间才接受她的继父。“他用铁的手腕和无穷尽的幽默养育我们;他设定限制范围并传达明确的信息,不感情用事,也不妥协让步……他容忍我的反抗,但从不试图收买我或是放弃他的权威,最后他终于完全赢得了我的尊敬。”她写道(Allende,1995,pp.48-49)。
通过她的书,阿连德更加理解和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性别角色。她书中的很多人物角色都是打破社会传统的女性。作为女性,她说:“……多半会在许多方面受到阻碍。我成长在那样的大男子主义文化中……我想做一个男人。”直到40岁,她才“最终接受我只能成为……我是的那个人”(Foster,1999,p.107)。
3~6岁这一时期对儿童的心理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伊莎贝尔·阿连德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儿童的情绪发展和自我概念源于这段时期的经历。但是关于自我的故事在童年早期并未结束,就像阿连德那样,我们甚至到了成年期依旧在续写。阿连德的故事同样强调了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成长在男性主导文化中的女孩,她所面对的社会形态与一个在性别偏见较轻的社会中长大的女孩有很大差别。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讨论学龄前儿童对自我和情感的理解。我们考察他们的性别认同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我们会讨论儿童的游戏,至少在发达国家中,这是儿童花费大部分时间的典型活动。我们将考察父母的行为对其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最后,我们讨论儿童与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儿童间的关系。
学习完本章后,你应该可以回答 “学习指路标”中的所有问题了。为了检查你对本章“学习指路标”的掌握程度,请复习章节结尾部分的小结。“学习检查站”会贯穿整个章节并不时出现,以便检查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习指路标
1.在童年早期,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如何发展的?自尊又是如何发展的?
2.儿童理解和调控情绪的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3.男孩和女孩是怎样意识到性别含义的?如何解释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4.学龄前儿童如何进行游戏?游戏又如何促进和反映他们的发展?
5.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儿童的发展有何影响?
6.年幼儿童为什么会帮助或伤害他人?他们为何会表现出恐惧?
7.年幼儿童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独生子女如何独处?
8.儿童如何选择游戏伙伴和朋友?为什么有的儿童比别人更受欢迎?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