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人物:王娅妮——自学成才的艺术家
王娅妮(1975—)[1] 是中国一名很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4岁时,她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6岁时,她已经创作了4000幅作品。从10岁开始,她的作品开始在亚洲、欧洲和美国进行巡展。
娅妮2岁半开始学画。她的父亲王世强是一名职业画家和教育工作者。他给女儿画笔和一大叠画纸,让她毫无拘束地乱画。父亲并没有教她,而是让女儿以自己的方式学画,并经常称赞她的作品。与传统的中国艺术教育(强调服从和模仿)不同,他允许女儿自由发挥想象力。
娅妮很快度过了学龄前儿童学画的普遍阶段,并变得不寻常起来。她早期的作品是用点、圈和线来表现人物、鸟类和水果。3岁时,她的画可以辨认,但仍然是非常初级的形式。她的家位于风景秀丽的河畔小镇——恭城,娅妮的父亲鼓励她画自己在家乡看到的景色。和传统的中国艺术家一样,她并不实物写生,而是根据记忆中的形象来创作色彩明亮的作品。4岁时,娅妮的视觉记忆惊人,父亲教给她多达25个笔画的汉字,只要用手指在空中比划,她立即就能凭借记忆写出来。
为了帮助她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父女两人在田间徒步旅行或爬山时,父亲让娅妮坐在他的肩膀上,或者一起躺在草地上,给娅妮讲关于浮云的故事。河岸的鹅卵石让娅妮想起了动物园里的猴子,娅妮在3~6岁期间曾反复画过这些猴子。她给画中的猴子编故事,故事刻画的其实是娅妮自己——吃零食、调解朋友之间的争论或者试图克服第一次去医院的恐惧。对娅妮来说,绘画并不是对现实的客观表征,而是对自己心理的映射,是把感官印象转化为简单而强有力的半抽象图像的一种方法,这种半抽象的图像表达了娅妮的思想、感情和梦想。
由于娅妮的手臂短,最初她的画笔也较短。为了训练她紧紧抓住画笔,趁她不注意的时候,父亲试图从娅妮身后夺走画笔。娅妮学会了用整个手臂作画,通过旋转手腕来获得想要的效果。随着身体灵活性和经验的增加,她的画变得更加有力、多变和精确:用粗中带湿的笔画来勾勒动物的轮廓,用模糊略干的笔画表示羽毛、毛皮和树枝。她所使用的材料——竹子做的毛笔、墨汁和宣纸——都是传统的;但她的画风却不是传统的形式,一直保持着活泼快乐、无拘无束和天真率直。
快速的反应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视觉能力、强烈的动机以及父亲悉心的引导,使娅妮的艺术进步非常迅速。作为一名年轻人,娅妮被认为是大有前途的艺术家。然而她自己却觉得绘画非常简单:“你只需画你所想,不必遵循任何指导,每个人都可以绘画”(Zhensun&Low,1991,p.9)。
虽然王娅妮的艺术发展之路不同寻常,但它依然遵循了儿童早期的发展规律:肌肉控制和手眼协调能力快速提高,这源于她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与父亲言语交流能力的不断发展。所有这些生理、认知和社会因素共同促进娅妮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3~6岁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发展。和婴幼儿期相比,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发展较为缓慢,但整体上仍处于快速发展期。他们的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记忆力也有较大进步。本章我们会考察这些能力的发展过程,并关注健康问题。我们也会讨论早期儿童教育这一在诸多地方都倍受关注的问题。
学习完本章后,你应该可以回答 “学习指路标”中的所有问题了。为了检查你对本章“学习指路标”的掌握程度,请复习章节结尾部分的小结。“学习检查站”会贯穿整个章节并不时出现,以便检查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习指路标
1.3~6岁儿童的身体变化有哪些?他们在营养和牙齿方面有哪些需求?
2.童年早期的睡眠模式是什么?存在哪些睡眠问题?
3.童年早期会发展哪些主要的动作技能?
4.影响儿童的健康和安全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5.学前儿童有哪些典型的认知发展?他们思维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6.童年早期的记忆力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7.如何测量学前儿童的智力?有哪些影响因素?
8.童年早期的语言能力有哪些提高?如果发展滞后,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9.儿童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儿童如何顺利地过渡到幼儿园?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