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展
多迪用一声“啊!”来表达对镜子中映像的认知,很好地反映了语言 (language)与认知发展之间的联系。语言是基于词语和语法的一种交流系统,婴幼儿一旦学会了词语,他们便能够运用词语来表示物体和动作。他们能够思考人物、地点和事件,能够表达他们的需要、感受和想法,并以此来控制自己的生活。
语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个体发展中所有方面的交互作用。它需要成熟的器质性结构产生语音,需要神经联结以协调语音与语义之间的关系,需要与成人进行社会交往以获取语言沟通的本质。下面,我们来看看语言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典型的里程碑(见表5-4),并介绍早期语言的一些特点。然后,我们会探讨婴幼儿如何获得语言,大脑发育与语言发展的关系,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贡献。
早期语言发展的顺序
婴儿在能够使用词语之前,他们已经能够通过声音表达他们的需要和感受——从哭到咕咕做声,再到牙牙学语,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如小多迪所做的一样。这些语音被称为前语言式的讲话 (prelinguistic speech)。另外,婴儿也逐渐具备能力来认识和理解语音、使用有意义的手势。通常,婴儿会在一岁左右说出他们的第一个词语,在此之后八个月或一年,幼儿便开始以短句的形式说话。
早期发音
哭 是新生儿与外界交流的唯一且有意义的方式。不同音高、模式和强度的哭声代表着饥饿、困倦或生气(Lester & Boukydis, 1985)。在出生后6周至3个月期间,婴儿开始在高兴时咕咕做声 ,如尖叫声、咯咯声以及像“啊”这样的元音。3~6个月大时,婴儿开始用语音来玩游戏,能把声音和发出该声音的人进行匹配。
牙牙学语 ,即重复的辅音—元音组合,如“吗—吗—吗—吗”,出现在6~10个月之间,这种声音通常被误认为是婴儿说出的第一个词。牙牙学语不是真正的语言,因为这些音节并没有被婴儿赋予意义。然而,它毕竟听起来很像词语了。语言以无意的语音模仿的形式继续发展,婴儿偶然听到一些声音,然后自己尝试发出这种声音。在9~10个月大时,婴儿有意地模仿一些声音,但并不理解其中的意义。一旦他们掌握了所有的声音,便会把这些声音都串起来,听起来像语言,但并没有实质意义。
语音认知
知觉语音差别的能力对语言的发展十分重要。正如我们所提到的,这样的能力与生俱来,甚至在婴儿出生前就已存在,并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得到发展。为了做好理解和使用语音的准备,婴儿首先需要熟悉词语和词组的语音,然后才能赋予其意义(Jusczyk & Hohne, 1997)。
这一过程在母亲子宫中时便已开始。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巴黎的两组准妈妈从怀孕的第35周开始分别背诵一首儿歌,每天背诵三次,持续四周。四周结束后,研究者在参与者的腹部播放这两首儿歌。在播放母亲的儿歌录音时,胎儿的心率会变慢,但在播放其他母亲的儿歌录音时其心率不会改变。因此,胎儿明显能够对母亲的声音做出反应。这说明,出生前听听“母亲的声音”,能够让婴儿的耳朵对其声音更加适应(DeCasper, Lecanuet, Busnel, Granier-Deferre, & Maugeais, 1994)。在婴儿能够将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之前,他们似乎能够认出经常听到的声音模式,如自己的名字。与听到其他名字、甚至是与自己名字语音相似的名字相比,4个半月大的婴儿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会注意更长的时间(Mandel, Jusczyk, & Pisoni, 1995)。让6个月大的婴儿看视频录像,当看到妈妈同时听到“妈”的读音或看到爸爸同时听到“爸”地读音时,他们会注视更长的时间。这说明,婴儿开始把语音和语义相联系,至少是在特定的人身上是这样的(Tincoff & Jusczyk, 1999)。该年龄段的婴儿能够认出经常伴随自己名字和其他熟悉单词的词语(Bortfield, Morgan, Golinkoff, & Rathbun, 2005)。
在6个月大时,婴儿学会了辨认母语中的基本声音或音素,并能区分不同说话者在这些声音上的细微差别。一项研究发现,在瑞典和美国,6个月大的婴儿无法分辨母语中听起来相似的语音之间的差异,却可以区分陌生语言之间存在的语音差异(Kuhl, Williams, Lacerda, Stevens, & Lindblom, 1992)。该年龄段的语音分辨能力能够预测婴幼儿13个月、16个月和24个月时的语言能力。这说明,语音知觉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sao, Liu, & Kuhl, 2004)。
到大约10个月大时,婴儿对不属于母语的声音失去敏感性。例如,日本的婴儿不再能够区分ra和la,因为这两个音在日语当中是没有区别的。虽然这种对非母语中语音的知觉能力并未完全丧失,在成年期通过努力也可以重新获得,但是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性地不再区分它们(Bates, O’Connell, & Shore, 1987; Lalonde & Werker, 1995; Werker, 1989)。
在出生后第一年的下半年中,婴儿愈发熟悉母语中的语音,并开始意识到语音规则,即在语言中如何安排语音。在一系列的研究中(Marcus, Vijayan, Rao, & Vishton, 1999),7个月大的婴儿对一些无意义音节组合(如“ga ti ti”,即ABB式组合)产生习惯化后,会对无意义音节的新组合(如“wo fe wo”,即ABA式组合)聆听更长的时间。测试中用的新组合不同于习惯化的组合,因此,婴儿区分两种组合之间的差异完全建立在重复的模式之上。在另外一些测试听觉时间的实验中,9个月大的婴儿能分辨出首尾辅音的发音和音节划分,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新学的词语当中,不管这些新词是否遵循这样的规律(Saffran & Thiessen, 2003)。
手势
9个月大的玛卡指着一件东西,有时还会弄出一些声音来表达她想要它。在9~12个月之间,她学会了一些传统的社交手势 :摆手表示再见,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否”。到大约13个月大时,她会使用一些更精细的表征性手势 ,例如,她会拿着空杯子放在嘴边表示想喝水,会伸出双手表示想被抱起来。
符号性手势 ,如吹气表示热,吸气表示闻花朵,通常会在婴儿说出第一个词的时候同时出现,并且这样的手势跟词语的作用类似。通过使用这些手势,婴幼儿能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具体物体、事件、需求和条件。手势通常出现在婴幼儿拥有25个词汇之前,在婴幼儿学会用新的词语表达手势所代表的意思之后,手势便会消失(Lock, Young, Service, & Chandler, 1990)。
手势似乎是自然出现的。在一项观察研究中,双目失明的幼儿在和成人说话时,所用的手势与视力良好的幼儿相似,甚至是在与失明的成人说话也是如此。显然,手势的运用并不依赖于模仿或观察,它似乎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固有部分(Iverson & Goldin-Meadow, 1998)。
学习手势有助于婴幼儿学会说话。在一项研究中(Goodwyn & Acredolo, 1998),11个月大的婴儿通过观看父母带有语言解说的演示来学习手势。到幼儿15~36个月大时,对他们进行语言发展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幼儿比两个对照组的幼儿表现更好——其中一组孩子的父母只说词语不做手势,另外一组孩子既没有接受语言训练,也没有接受手势训练。
第一批词汇
多迪在11个月大时说出了第一个词(“ouchy”),并把它用在多个事物上。多迪在这一方面的发展非常典型。一般来说,婴儿会在10~14个月间的某个时刻说出第一个词,从此便开始了语言式的讲话 (linguistic speech),即通过说话表达意义。最初,婴儿的词语只是“妈妈”“爸爸”等词,并且用一个简单的音节表达多种意义,其含义取决于婴儿发出音节的情境。如“那”也许意味着“我想要那个”“我想要去那儿”或者“爸爸在那儿”,类似这种能表达一整句话意思的词语,称为单词句 (holophrase)。
在学会使用词语之前,婴儿已经能理解许多词语。婴儿理解的第一批词(被动词汇)通常是他们经常听的那些词,如自己的名字和“不”等。到13个月大时,大多数幼儿能够理解一个词语代表着特定的事物或事件,并且能够迅速理解新词的含义(Woodward, Markman, & Fitzsimmons, 1994)。表达性词汇(即能说出并使用的词汇)的增加在最初发展得十分缓慢。随着幼儿的自我表达更多依赖于语言而非手势,他们说话的音韵会变得更加精细。
在16~24个月期间,通常会出现一段“命名爆炸”[3] 期。在几周时间内,幼儿的词汇量可能会从50个词快速增加到400个(Bates, Bretherton, & Snyder, 1988)。口语词汇量的快速增加,也许反映了2岁儿童的词语再认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Fernald, Pinto, Swingley, Weinberg, & McRoberts, 1998)。然而,在一项对38名美国幼儿开展的追踪研究中,只有5名幼儿在语汇方面表现出如此迅速的增长。这说明,这样的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Ganger & Brent, 2004)。
相比动词,婴幼儿更容易学会名词(Childers & Tomasello, 2002)。在一项跨文化研究中,不管母语是西班牙语、荷兰语、法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韩语,还是美式英语,父母均报告,20个月大的孩子掌握的名词比其他任何词类都多(Bornstein & Cote et al., 2004)。在24~36个月大时,幼儿可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被修饰的名词来理解陌生的形容词的意思(Mintz, 2005)。
第一批句子
继说出词语之后,儿童下一个重要的语言突破是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意思(如“娃娃掉了”)。一般来说,幼儿在18~24个月大时能够做到这点,大约比他们说出第一个词推迟了8~12个月。然而,能说出第一批句子的时间存在很大个体差异。前语言式讲话通常依赖于生理年龄的增长,而言语式讲话并非如此。许多较晚开口说话的孩子最终会奋力追上,像需要补偿他们损失的说话时间一样,只要有人愿意听,他们就不停地说!(我们将在第7章讨论语言发展滞后。)
婴儿的第一个句子通常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物品、人物或活动有关(Braine, 1976; Rice, 1989; Slobin, 1973)。达尔文注意到,小多迪通过语句表达出他正在发展的道德观念。27个月大时,多迪把自己最后一小块姜饼送给了妹妹,并说:“噢,好孩子多迪,好孩子多迪!”
最初,幼儿通常会使用电报句 (telegraphic speech),即一些只有关键词的句子。如丽塔会说“奶奶扫”,她的意思是想表达“奶奶正在扫地”。幼儿使用电报句的频率和形式会随着习得的语言而变化(Braine, 1976; Slobin, 1983)。语序一般会符合幼儿听到的语言,当丽塔看到奶奶挥动扫帚时,并没有说“扫奶奶”。
电报句中不包含像“is”“the”等功能性的词汇,这是否意味着幼儿不懂这些词汇呢?事实不尽然。幼儿也许只是觉得这些词汇难以使用而已,即使是婴儿也对功能动词的出现很敏感。在10个半月大时,如果把正常语段中的功能动词用一些发音相似的无意义音节替换后,婴儿也能将其与正常语段分辨出来(Jusczyk, 2003)。
在20~30个月大时,幼儿的语法 (syntax)能力不断增强,语法是指在语言中组织句子的能力。他们对冠词(a, the)、介词(in, on)、连词(and, but)、复数、动词词尾变化、过去时态以及系动词的变化形式(am, are, is)愈发适应。他们也逐渐注意到语言的交流目的,并能够意识到别人是否理解他们所说的话(Shwe & Markman,1997),这标志着他们对他人的心理世界更加敏感。到3岁时,幼儿的语句更长、更流畅、结构更复杂。尽管幼儿会忽略语句中的一些词,但他们已经能让别人很好地理解自己所表达的意思了。
早期语言的特征
不管幼儿说哪种语言,幼儿早期的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Slobin, 1971)。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幼儿的语言十分简单。他们运用电报句来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如“不喝奶!”)。
幼儿能够理解他们尚不会表达的语法关系 。最初,尼娜能够懂得小狗在追小猫,可是她不知道怎么把这些词语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她说出的句子会是“小狗追”,而不是“小狗追小猫”。
幼儿会过分扩大词语的意义 。埃迪在14个月大时对电视里出现的灰白头发的男子感到兴奋,他叫“爷爷”!埃迪这是过度概括(或过分扩大 )了词语的意义。他觉得,因为他爷爷的头发是灰白色的,因此,所有灰白头发的男子都可以称为“爷爷”。随着幼儿词汇量的扩大,并且从成人那里得到有关词语适应性的反馈,他们对词语意义的过分扩大化会减少。(如成人会说“不,宝贝儿,那个人只是看着有点像爷爷,但他是其他人的爷爷,而不是你的爷爷。”)
幼儿还会对语言规则过度规则化 。他们严格地遵照规则,并不知道规则会有例外。黛利拉在雨天和爸爸一起看着窗外,跟着爸爸说“有风的(windy)……有云的(cloudy)……有雨的(rainy)”,然后她加了一句“有冷的(coldy)”。这体现了幼儿语言发展的特征。在这个例子中,当幼儿第一次学会用名词生成形容词时,他们把这种规律当成是普遍适用的规律。下一步,便是幼儿学习语法规则的例外情况,通常,儿童在学龄前早期会做到这点。
语言习得的经典理论:先天与后天之争
语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固有的?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盛行过一场与此相关的两种思想派别的争论,辩论双方的领军人物分别是学习理论的重要支持者斯金纳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斯金纳(Skinner, 1957)认为,语言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是基于经验的。根据经典学习理论,婴儿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学习语言的。刚开始,婴儿随机发声,抚养者运用微笑、注意和称赞对其类似成人的言语进行强化,于是婴儿便会重复这些被强化的言语。非母语的声音未被强化,因此,婴儿便逐渐停止发出这样的声音。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婴儿模仿成人发出的声音,然后模仿被强化,他们继续发出同样的声音。词汇学习依赖于选择性强化,如果家里养猫,婴儿会很快掌握“猫咪”这个词。通过这一过程,幼儿说的话越来越像成人。句子的形成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过程:儿童首先学会基本的词语顺序(主—谓—宾,如“我想要雪糕”),然后学习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如“爸爸吃肉”)。
也许,观察、模仿和强化确实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根据乔姆斯基(Chomsky, 1957)的观点,这些并不能完全解释语言的发展(Flavell, Miller, & Miller, 1993; Owens, 1996)。首先,词语的组合和词语间的细微差别成千上万、错综复杂,不可能全部通过具体的模仿和强化来习得。其次,抚养者也经常会强化那些并未严格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只要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如“爷爷走了,说再见”)。成人的言语本身就是不可靠的模仿对象,因为成人的话经常不合语法、句子不完整、忽略一些音节和存在口误。另外,学习理论也无法解释儿童会富有想象地说出他们没有听过的话,如2岁的安娜会把扭伤的足踝称为“扭足”,会在不想上床睡觉时说她没有“打呵欠”。
乔姆斯基的观点被称为先天论 (nativism)。与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不同,先天论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作用。由于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乔姆斯基(Chomsky, 1957, 1972)指出,人类大脑拥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能力,幼儿学习语言就如同他们学习走路一样自然。他认为,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让幼儿的大脑能够分析他们所听到的语言,并且找出其中的规律。乔姆斯基(Chomsky, 1995)试图探寻在所有人类语言之中普遍存在的简单规律,以及能够把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形式单一、功能多样的机制。
新生儿能区分相似声音的能力支持了先天论者的观点,这说明婴儿生来就有一种知觉机制,用于获取言语中的不同特征。先天论者指出,在没有正式教学的前提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以相同的年龄顺序掌握母语。另外,作为唯一的语言得到充分发展的动物,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语言区大小不均,这意味着在语言区更大的大脑半球中存在一种针对声音和语言的天生机制。对大部分人来说,大脑左半球在执行这项功能(Gannon, Holloway, Broadfield, & Braun, 1998)。不过,先天论者并没有完整准确地解释这一套机制如何发挥作用,它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些幼儿比另一些幼儿更快更有效地习得语言,为什么幼儿在语言技巧及流畅性上会产生个体差异,为什么(如我们所看到的)语言发展需要依赖于对话交流,而非仅仅听口语。
学习理论和先天论这两种观点均能用于解释双耳失聪的幼儿如何学习手语,手语在结构上很像口头语言,并且也是以同样的顺序被幼儿习得。双亲听力均丧失的失聪儿童会模仿他们所看到的父母的手势,正如听力正常儿童会模仿其正常父母发声一样。与正常幼儿相比,失聪幼儿的手部动作更为系统和细致。他们一开始会把一些无意义的零散动作串联起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一过程被称为“手语中的牙牙学语 ”(Petitto & Marentette, 1991)。随着父母对他们手语的不断强化,他们逐渐将其赋予意义。
然而,一些失聪幼儿会做出一些无模仿对象的自创手语,这证明,仅靠模仿与强化不能解释语言表达的所有现象(Godin-Meadow & Mylander, 1998)。自1970年以来,一批又一批在西班牙学习过唇语的尼加拉瓜学龄失聪儿童,最终学会了真正的手语,并且从简单的手语发展到符合语言规则的复杂手语(Senghas & Coppola, 2001; Senghas, Kita, & Ozyürek, 2004)。同样地,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中的一个独立村庄也有其自发性的手势语言,并且与以色列手语或其他阿拉伯地区的方言有明显差异,语法结构也截然不同(Sandler, Meir, Padden, & Aronoff, 2005)。另外,学习理论无法解释正常婴儿与失聪婴儿在语言发展年龄上的吻合(Padden, 1996)。失聪婴儿在10个月大时开始用手语中的牙牙学语,正常婴儿在相似的时间也开始了口语上的牙牙学语(Petitto & Marentette, 1991)。失聪婴儿使用手语中句子的年龄也与正常婴儿开始使用句子的年龄相同(Meier, 1991; Newport & Meier, 1985)。这些例子都说明,不论口语还是手语都依赖于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并且两种语言的发展都与大脑的成熟有关。
如今,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语言习得机制与发展心理学的其他方面一样,会受到先天与后天的共同影响。失聪儿童或正常儿童都拥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能力,这种能力会被后天经验所激活或抑制。
早期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哪些因素决定了婴幼儿理解并使用语言的速度和程度?这方面的研究关注了来自婴幼儿自身和外界的影响因素。
神经因素
婴儿早期的大脑迅速发育和重构与语言发展密切相关。新生儿的哭叫受控于脑干 和脑桥 ,它们是大脑最原始和发育最早的部分(参见图4-6)。重复不断的牙牙学语随着运动皮层的成熟而出现,而运动皮层负责控制脸部和喉头。出生后第二年,即大多数幼儿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连接听觉和运动的神经通路才发育成熟(Owens, 1996)。与语言有关的一些皮层区域至少在学龄前仍在继续发育,甚至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言语功能在大脑中的偏侧化优势很早就发生了(Holowka & Petitto, 2002)。大约98%的人由大脑左半球支配着语言,当然大脑右半球也会参与其中(Nobre & Plunkett, 1997; Owens, 1996)。从幼儿在牙牙学语期的录像可以看出,与成人说话一样,幼儿说话时嘴巴右边比左边张开幅度更大,而右边正是由左脑半球所控制的(Holowka & Petitto, 2002)。
有关脑损伤儿童的研究表明,在大脑偏侧化固定以前,会有一段敏感性很高的时期。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以让语言功能从受损的脑区转移到其他脑区。因此,大脑半球被切除或被损伤的成人将会产生严重的语言障碍,而有相同经历的幼儿则可以发展出接近正常的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Nobre & Plunkett, 1997; Owens, 1996)。
正常婴儿的大脑通常具有可塑性。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婴幼儿头皮的不同位置测量了他们在听到一系列词语时的大脑活动,其中包括他们不认识的词语。在13~20个月大的“词汇暴炸”期间,婴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大脑偏侧化,理解定位能力迅速提高(Mills, Cofiey-Corina, & Neville, 1997)。其他有关大脑可塑性的证据来自颞叶上部的区域,这一区域涉及言语听觉理解,在天生失聪的人使用手语时可以被激活(Nishimura et al., 1999)。这一发现说明,言语功能在大脑结构中的分配是一个依赖于言语经验和认知发展而逐渐发生的过程(Nobre & Plunkett, 1997)。
社会交往:父母和其他照看者的角色
语言是一项社会性活动。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在个体语言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前语言阶段
在牙牙学语阶段,成人能通过重复幼儿说的话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语音。婴幼儿很快便能融入这样的语言游戏中,他们通常会把话重复一遍。父母模仿孩子说话也影响着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Hardy-Brown & Plomin, 1985; HardyBrown, Plomin, & DeFries, 1981)。此举能帮助婴幼儿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让他们知道谈话时每个人要轮流说话,大多数婴儿在大约7个半月到8个月大时就能理解这一点。即使小至4个月大的婴儿,在与成人一同参与的藏猫猫游戏中也表现出了对社会情境中言语结构变化的某种敏感性(Rochat, Querido, & Striano, 1999; 请参见专栏5-1)。一项追踪研究发现,母亲积极回应9~13个月大的婴幼儿的说话、并参与他们的游戏,可以预测其语言发展中里程碑出现的时间,如第一次说出词语、第一次说出句子等(Tamis-LeMonda, Bornstein, & Baumwell, 2001)。
词汇发展
婴幼儿通过听成人说话来学习语言。当孩子开始学习说话时,父母或抚养者通常会通过重复他们的话、改正他们的发音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若父母能找到合适的机会教孩子新的词语,那么孩子的词汇发展会得到良好的促进。如果在乔丹注视一个球时,母亲告诉他“这是一个球”,或者在乔丹玩别的东西时,母亲却尝试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小球,两者相比,当然是前者更可能让乔丹牢记“球”这个词(Dunham, Dunham, & Curwin, 1993)。尚未开始说话的婴儿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新词汇。在一项研究中,9个月大的婴儿,首先由父母在家通过指认并命名图片中物品的方式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物品名称,然后在实验中向他们展示已经学会的物品名称(如小球)和尚未学会的物品名称(如汽车)。当实验者用语言提示说“看那里!”的时候,婴儿对他们尚未学会名字的物品表现出新异偏好。然而,如果提示语是指向具体的物品(如“球,看球!”或“车,看车!”),婴儿则倾向于看已经学过名称的物品(Schafer, 2005)。
母亲说话时使用各个词汇的频率不同,也会对孩子学会这些词汇产生很大的影响(Huttenlocher, Haight, Bryk, Seltzer, & Lyons, 1991),母亲是否喜欢说话,也与孩子的词汇量密切相关(Huttenlocher, 1998)。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母亲,通常使用更多的词汇和更长的语句,她们2岁大的孩子就会有更大的口语词汇量(Hoff, 2003)。然而,与母亲所用的词汇量相比,母亲对孩子发展水平的敏感性与回应程度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在一项追踪研究中,实验者观察13~20个月大的幼儿与母亲的交流,母亲增加了自己使用的词汇量,以符合孩子发展中的语言能力。结果表明,词汇量最大的孩子是那些母亲对其回应程度最高的孩子(Bornstein, Tamis-LeMonda, & Haynes, 1999)。
多语言家庭中的幼儿与单一语言家庭中的幼儿相比,他们语言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出现的时间相似。双语家庭的婴幼儿通常能使用两种语言的元素,有时会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这种现象称为语码混用(code mixing)。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婴幼儿混淆了两种语言(Petitto, Katerelos et al., 2001; Petitto & Kovelman, 2003)。在蒙特利尔进行的一次无介入观察研究表明(Genesee, Nicoladis, & Paradis, 1995),双语家庭中2岁大的幼儿能够区分两种语言差异,用法语与说法语的父亲交流,用英语与说英语的母亲交流。这种在语言中转换语言的能力称为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第9章会对第二语言教学进行讨论。)
儿化语
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特意说“妈妈语”的父母。如果你在和婴幼儿说话时放慢声调,故意抑扬顿挫、简化语言、提高重音、使用短词短句并经常重复,那么,你所用的就是儿化语 (child-directed speech,CDS,通常也被称为父母语或妈妈语)。大多数成人,甚至儿童,都会很自然地说儿语化。许多语言和文化中都有关于“儿化语”的文献报告(Kuhl et al., 1997)。
许多研究者认为,儿化语能帮助孩子学习母语,或者至少可以通过清晰易认的语音特征来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母语发音。在一项跨文化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俄罗斯和瑞典的母亲都用录音机录下了她们对2~5个月大的孩子所说的话。不管母亲们说的是英语、俄语还是瑞典语,在跟孩子说话时,她们都把元音发得很夸张。5个月大时,不同的婴儿的牙牙学语中就体现出其母亲向他们强调的语音特征,相互之间存在差异(Kuhl et al., 1997)。
一些研究者对儿化语的价值提出了质疑。他们坚信,如果婴儿能够听到更为复杂的成人间的谈话,并对其作出反应,那么婴儿应该会更早学会说话,而且说得更好,能更快地发现语言规律(Gleitman, Newport, & Gleitman, 1984; Oshima-Takane, Goodz, & Derevensky, 1996)。尽管如此,婴儿还是更喜欢听简单的语言。这种对简单语言的偏好在婴儿1个月大时便很明显,并且这种偏好似乎与任何具体的经验无关(Cooper & Aslin, 1990; Kuhl et al., 1997; Werker, Pegg, & McLeod, 1994)。
读写能力的准备:大声朗读
朗读给家长提供了一次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并能够促进亲子间的交流。父母或抚养者对孩子朗读的频率及方式影响着孩子的读写能力 (literacy)的发展。很早就能阅读的孩子,一般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开始对他们朗读。
家长对孩子的朗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叙述型、理解型 和成就取向型。叙述型 朗读会集中描述图画里发生的事情,并让孩子进行复述(如“爸爸妈妈早饭吃了什么?”)。理解型阅读 会鼓励孩子去深入理解故事的意思,并做出推断和预测(如“你觉得狮子会做什么?)。成就取向型 的家长会直接把故事读完,介绍故事的主要脉络,然后向孩子提出问题。家长对孩子朗读的模式最好根据孩子的需求和能力来选择。在新西兰达尼丁进行的一项研究,其研究对象为50名4岁大儿童,结果发现,家长为叙述型的儿童,其总体的词汇表达技巧效果最好,而成就取向型朗读方式则对那些掌握大量词汇的儿童最有效(Reese & Cox, 1999)。
而对话式朗读 ,或称为分享式朗读 ,与叙述型的朗读类似,是一种很有效的阅读技术。通过这种方法,如果成人能积极耐心地聆听,“孩子能成为故事的讲述者”(Whitehurst & Lonigan, 1998, p.859)。父母应向孩子提出开放性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不是只有“是”或“否”的简单回答的封闭性问题(如“小猫在干什么?”,而不是“小猫是不是在睡觉呢?”)。随着孩子的回答,父母应追问更多的问题,重复并拓展孩子的语言,改正错误的答案并给予一些可能的选项,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另外,家长还要给予孩子称赞和鼓励,鼓励他们把故事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你看过鸭子游泳吗?它游起来像什么呢?”)。
研究表明,在1~3岁期间经常听父母朗读的孩子,特别是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朗读,他们在2岁半、4岁半、5岁时有更加熟练的语言技巧,在7岁时有更好的语言理解能力(Crain-Thoreson & Dale, 1992; Wells, 1985)。在一项研究中,让实验组中的父母采用对话式朗读法对21~35个月大的孩子进行朗读,结果发现,与控制组幼儿相比,实验组幼儿的语言词汇表达能力的发展早6个月。实验组幼儿的前阅读技能也有所提高,这种技能可以帮助幼儿学会阅读,如学会如何看和读字母(Arnold & Whitehurst, 1994; White-hurst et al., 1988)。
大声朗读、游戏和其他日常活动中的社会互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因素。幼儿能引发周围人对他们做出反应,反之,也会促使他们对周围人的反应做出回应。在第6章中,我们在探索早期心理社会的发展时,将会看到更多有关幼儿与周围成人的双向影响。
重新聚焦
回忆本章在焦点人物中关于查尔斯·达尔文和多迪的故事:
●哪一种认知发展研究方法与达尔文观察和描述儿子发展情况的方法最接近?为什么?
●行为主义者、皮亚杰主义者、心理测量学家、信息加工研究者、认知神经科学家和社会情境理论者是如何研究和解释达尔文所描述的发展情况的?
●多迪的早期语言发展与斯金纳的语言发展理论更接近,还是与乔姆斯基的理论更接近?早期语言发展如何体现了社会交往的作用?
小结
认知发展研究:传统的方法
学习指路标1: 婴幼儿如何学习?他们的记忆能保持多久?
● 行为主义者研究的两种学习方式分别是: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 卡罗林·科利尔的研究表明,婴幼儿的记忆过程与成人很接近,并且他们的记忆受周期性的刺激的影响,发展缓慢。
学习指路标2: 婴幼儿的智力能被测量吗?如何提高他们的智力?
● 心理测量学的测验测量的是假定的智力影响因素。
● 发展性测试,如贝雷婴幼儿发展量表,可以揭示婴幼儿当前的认知功能,但对将来智力的预测效力并不高。
● 早期家庭环境会影响所测量的智力。
● 如果早期家庭环境不能为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就需要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
学习指路标3: 皮亚杰是如何解释早期认知发展的?他的理论站得住脚吗?
● 在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中,婴幼儿的图式变得愈发精细化。他们逐步发展出初级、次级和三级循环反应,并最终发展出表征能力。
● 研究表明,婴幼儿某些能力的发展要早于皮亚杰所描述的时间。他可能低估了婴幼儿对模仿能力和客体永久性的掌握。
● 双重表征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婴幼儿的图片理解能力发展缓慢。
认知发展研究:新近的方法
学习指路标4: 如何测量婴幼儿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与智力有何关系?
● 信息加工研究者通过习惯化和视觉能力、知觉能力的特征来测量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与皮亚杰的观点不同,这些研究表明,婴幼儿的表征能力从出生时就存在。
● 婴幼儿信息加工效率的指标,如习惯化的速度等,能预测其将来的智力。
学习指路标5: 婴幼儿是从何时开始思考物理世界的各种特性的?
● 诸如习惯化、新异偏好、期望悖反范式等信息加工研究技术已得出更多的证据,证明3个半月到5个月之间的婴儿能基本掌握皮亚杰所述的能力,如掌握了因果、分类、客体永久性、数量以及推断物理世界特征的能力。
● 信息加工研究者认为,婴幼儿也许拥有天生的学习机制来获取这些知识。然而,这些研究结果背后的意义仍存在争论。
学习指路标6: 脑科学研究能揭示多少有关认知能力发展的奥秘?
●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涉及不同的脑区。
● 工作记忆在婴儿6~12个月之间出现。
● 神经学发展能够解释皮亚杰所提出的婴幼儿各种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出现。
学习指路标7: 与成人互动如何能促进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
● 与成人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共享活动能帮助他们学习技能、知识和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语言发展
学习指路标8: 婴幼儿的语言是如何发展的?
● 语言习得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
● 前语言式讲话包括哭、咕咕做声、牙牙学语和语音模仿。到6个月大时,婴儿就已学会了母语中的基本发音,并开始把声音和意义联系起来。
● 在说出第一个词之前,婴儿会使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想法。
● 婴儿说出第一个词通常在10~14个月之间,并由此进入了语言式讲话阶段。“命名爆炸”现象通常发生在16~24个月之间。
● 幼儿通常在18~24个月之间说出第一批简单句子。到3岁时,幼儿的句法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 早期言语中的词义通常会被婴幼儿简单化或泛化,并且语言规则会被过度规则化。
● 儿童语言习得的两种经典理论是:学习理论和先天论。如今,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天生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可能会被后天的经验所激发或抑制。
学习指路标9: 哪些因素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过程?
● 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包括脑成熟和社会互动。
● 家庭特征,如社会经济地位、成人使用的语言、母亲的回应性等,均影响着婴幼儿的词汇发展。
● 在家中听到两种语言的儿童通常会与只听到一种语言的儿童以同样的速度学会这两种语言,并且能够在适当的场合下使用合适的语言。
● 儿化语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均有益,并且婴幼儿对这种用语表现出偏好。然而,一些研究者对这种用语的价值提出质疑。
● 从小就对孩子大声朗读,能够促进其读写能力的发展。
[1] 资料源自Keegan and Gruber(1985)对达尔文日记的分析。
[2] 译者注:西非的一个国家。
[3] 译者注:即词汇突然快速而大量地增加。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