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进行一项科学研究之前,需要先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如何选择参与者以及如何收集数据。通常,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依据研究者所要回答的问题而定,这些问题会影响研究设计。下载资料请关注我的博客https://http561856124.wordpress.com/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通常包括定量研究 和定性研究 这两种传统方法。定量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主要处理客观测量的数据。例如,使用定量研究来考察患者在手术前的恐惧和焦虑程度,研究者就会通过标准化测验、生理指标测量或统计分析来进行研究。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也译作“质性研究”)主要是对非数字化的数据进行解释,如患者的主观经验、情感或信念等方面的特性。采用定性研究的心理学家可能会考察患者在手术前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Morse & Field, 1995)。例如,玛格丽特·米德研究生活在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女孩如何描述她们的青春期体验。
定量研究以科学方法 (scientific method)为基础,科学方法通常是任一领域科学调查的特征。定量研究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以某一理论或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确定想要研究的问题 ;
(2)形成假设 ,并进行研究加以验证;
(3)收集数据 ;
(4)分析数据 ,并确定所得结果是否支持原假设;
(5)形成一些尝试性的推断 ;
(6)发表研究结果 ,便于其他研究者核查、学习、重复验证和拓展该研究结果。
虽然,绝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都接受过定量研究的培训,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强调定性研究的必要性(Parke, 2004)。定性研究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它不是从前人的研究中产生假设,而是通过收集并分析数据来推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假设。虽然定性研究并不能得出可推广的普遍性结论,但它却是考察个体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选择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取决于研究问题、研究者的专业技术、理论取向以及研究环境等。定量研究通常是在实验室中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而进行的,定性研究则是在日常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并侧重那些我们所知甚少的课题。
通常,定性研究的结果为定量研究指明了方向。比如,接受手术的患者对于自己的经历及感受的描述,可能启发人们采取某些方法来降低术前压力,并且研究者又可以对这种术前减压方式的效果进行验证和比较(Morse & Field, 1995)。对于研究群体所收集到的口头报告数据,可以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分析(Parke, 2004)。
取样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而不是仅适用于特定的参与者群体,定量研究者需要对参加实验的参与者加以控制。因为,通常研究一个总体 (研究所关注的全部群体)耗资巨大且耗时,所以研究者会在所研究的总体中选取一个较小的群体作为样本 (sample)。研究者所选取的样本应该能代表目标总体,也就是说,样本所能表现出来的特征应该和总体的情况一致。否则,研究结果就无法被普遍推广或者应用到全部目标人群中。为了判断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推广,研究者需要对样本中的参与者特征和总体特征进行比较。
通常,研究者会通过随机 抽样的方式来解决样本代表性的问题。所谓随机抽样就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人被选中的概率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想研究一种教学程序的效果,随机选择样本的一种方法是将所有参与儿童的名字都放到一个大碗中,混合以后按照要求抽取一定数量的名字。一个随机样本,尤其是一个大随机样本,可以很好地代表总体水平。但是,在某个大总体中获得一个随机样本通常比较困难。因此,很多研究是通过方便的或易获得的样本来进行取样。例如,选择在某个特定医院出生的儿童或某个疗养院里的病人,这类研究的结果可能并不适用于总体。
在定性研究中,样本通常比较小,并且不需要随机取样。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会按照参与者是否有能力描述特定经验来选取参与者。如参与者能否准确表达接受某种手术时的感受。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参见表2-3)包括:(1)自我报告(参与者的口头报告);(2)在自然条件或实验室条件下对参与者进行观察; (3)对参与者的行为或表现进行测量。在任何研究设计中,研究者可能会选用一种或多种技术来收集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定性研究依赖于自然条件下的访谈和观察,定量研究则更多地选用有客观标准的方法。当今趋势是,将自我报告法、观察法与更加客观的测量法结合起来。
自我报告:日记、访谈和问卷
在自我报告方法中最简单的形式是日记或日志。例如,要求参与者记录下他们每天都吃了些什么,或者他们什么时候会感到沮丧等。在对幼儿的研究中,通常采用父母的自我报告法——日记、日志、访谈或者问卷,而且一般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如录像和录音等。父母可能会将他们与婴儿游戏的场面记录下来并放给研究者看,同时要求研究者对婴儿的反应做出解释。
在面对面访谈 或电话访谈 中,研究者会对态度、看法或行为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在结构性访谈 中,研究者会按照已预设好的一系列问题来访谈参与者。在定性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开放式访谈则更具灵活性:访谈员可以调整问题的顺序和内容,也可以根据参与者的回答进行追问。为了获得更多数据和尊重个人隐私,研究者会选择问卷调查法 ,向参与者发放已打印好的问卷,参与者填写完毕后收回问卷。
通过对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研究者可以粗略了解参与者已有的态度和行为。然而,愿意参加访谈或填写问卷的人不一定能代表总体。而且,完全依赖自我报告法并非明智之举,因为人们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并未考虑清楚自己的所感所想,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些人会忘记重要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和真实情况;另外一些人则会因社会赞许而有意或无意地歪曲他们的回答。
如何提出一个问题以及由谁来提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被调查者的答案。当考察一些危险行为或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时,例如性习惯和药物滥用,相比于纸笔测验,参与者在回答计算机呈现问卷时的反应会更真实(Turner et al., 1998)。
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观察法有两种形式: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在自然观察(naturalistic observation)中,研究者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观察参与者,他们并不试图改变参与者的行为或环境,只是将他们所看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在实验室观察 (laboratory observation)中,研究者在某一控制环境如实验室中,观察和记录参与者的行为。通过观察所有参与者在相同控制条件下的表现,研究者可以明确那些不可归因于环境的行为差异。
两种观察法都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行为描述,但是各有其局限性。首先,尽管观察者会对观察结果进行解释,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无法得出因果性解释。其次,观察者在场也会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当人们知道他们被观察时,其行为就会与平时有所不同。再次,观察结果中可能存在观察者偏见 ,即研究者倾向于按照符合预期假设的方式来解释数据,或者研究者强调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20世纪60年代,为了实现更加严格的控制,实验室观察法得到普遍应用。如今,便携式摄像机和计算机等技术设备能够让研究者对行为的每一细微变化进行分析,如配偶之间的互动过程(Gottman & Notarius, 2000)。这些技术设备使自然观察法更加精确和客观。
行为和表现的测量
许多研究者使用更为客观的方法来测量行为和表现,并作为自我报告法和观察法的替代或补充。测验以及其他行为和神经心理测量,包括机械装置和电子仪器,可用于评估能力、技巧、知识、天赋或生理反应,如心率或脑活动。虽然这些测量方式不再像自我报告或个人观察那么主观,但诸如疲劳、自信等因素仍会影响测量结果。
纸笔测验(如智力测验)可用于比较参与者间的表现。只有当这类测验具备了良好的效度 (即测验确实测量到了想要测量的能力)和信度 (即多次测验结果都是一致的)时,该测验才被认为是有意义的和有效的(有关智力测验的效度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我们将在第9章进行讨论)。为了避免偏差,测验必须标准化 ,即通过同样的方法和标准对所有参加测验的人进行施测、评分和解释。当测量某一特质(如智力)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精确定义所测量的特质,以便其他研究者能够理解并评价该测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研究者需要使用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仅依据用于引致或测量某一现象的操作或程序的措辞来阐述的定义。例如,智力可以被定义为在包含逻辑关系、记忆和词汇识别在内的测验中取得某一分数的能力。一些人可能不赞同这个定义,但是不能说它不够清楚。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过去的理论家和研究者都是抛开脑的生理结构来研究认知过程。如今,像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等一些精密的成像仪器使人们能够观察脑的活动,同时认知神经科学 (cognitive neuroscience)这一新领域,将我们对认知功能的理解和脑内部的活动机制联系了起来(Gazzaniga, 2000; Humphreys, 2002; Posner & DiGirolamo, 2000)。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关注的是,随着大脑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认知是如何发展的(Johnson, 1999, 2001),为什么某些儿童无法正常发展,以及成年后认知能力还会发生什么变化等问题(Posner&DiGirolamo, 2000)。这一新兴学科的分支更加清楚地解释了智力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什么因素影响了入学准备(Byrnes & Fox, 1998),以及记忆错误是如何发生的(Schacter, 1999)等问题。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从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中汲取精华,并且将脑、思想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通过采用脑成像技术和对脑损伤者的研究,探讨神经通路如何控制记忆和注意等行为过程,以及它们又如何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态度和情感。同时,这门学科还研究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恐惧症和学习障碍等所涉及的脑活动机制(Azar, 2002a; Ochsner&Lieberman, 2001)。
基本的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指为进行一项科学研究所做的计划:研究要回答什么问题、怎样选择参与者、如何收集并解释数据,以及如何得出有效的结论。在发展研究中常用的四种基本设计分别是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法。每种设计都有优缺点,各适用于特定的研究问题(参见表2-4)。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 (case study)是指对某一个体的研究,例如13岁的女孩吉妮,被囚禁在房间中并且一直没有学习说话(参见第1章,专栏1-2)。一些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从观察和解释患者行为的临床个案研究中产生的。个案研究也会使用行为或神经心理学的测量、传记、自传或纪录片等方法。
个案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既实用又有深度;它可以追溯行为的来源,也可以检验治疗效果,还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个案研究的另一个优点是灵活性: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解释的角度和方法。然而,个案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在对吉妮的研究中,我们获得了大量有关这个女孩的发展信息,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其他儿童身上。而且,因为无法验证结论,个案研究也不能对行为做出确定解释。即使严重匮乏的生活环境导致吉妮丧失语言能力这一结论看似合理,但是我们不可能预知,如果她在正常环境下长大,她的语言能力会有怎样的发展。
人种志研究 人种志研究 (ethnographic study)试图描述那些构成社会生活方式的人际关系、习俗、信仰、科技、艺术及传统的模式。人种志研究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或两者相结合。这种研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参与观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参与观察是自然观察法的一种形式,研究者需要到自己想要观察的社会或群体中生活一段时间,就像玛格丽特·米德那样(1928,1930,1935),这种研究通常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由于采用人种志研究的学者参与到自己所观察的事件或社会中,因此,这种研究结果很容易受到研究者偏见的影响。人种志研究有其优点,它可以克服理论和研究中的文化偏见(参见专栏2-2)。人种志研究证实了西方文化中得出的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遍适应性。
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 (correlational study)试图寻找变量之间的相关 或统计关系 ,涉及的变量 通常是一些因人而异的现象或根据研究目的可以进行改变的现象。相关研究可以通过方向(正或负)和大小(程度)来表示。正相关 的两个变量会同增同减,就像我们在第10章中将要提到的,研究表明,暴力电视节目和攻击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或直接相关,即观看暴力电视节目多的儿童比看暴力节目少的儿童更容易打架。如果两个变量中,一个增加时另一个却减少,这两个变量间就存在负相关 。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由阿尔兹海默病引发老年痴呆症(智力退化)的患病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换句话说,一个人受教育越少,越容易患老年痴呆症(Katzman,1993)。
相关关系通过数字来表示,它的取值范围从-1.0(完全负相关)到+1.0(完全正相关)。完全相关是很少见的。相关系数越接近+1.0或-1.0,说明相关程度越强,无论是正相关或负相关。如果某相关系数为0,这意味着变量之间没有关系。
相关关系使我们能够依据一个变量来预测另一个变量。基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我们可以预测,观看暴力节目的儿童比没有看此类节目的儿童更可能参与打架。两个变量间相关系数越大,就越能够通过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
尽管高相关表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但这仅是假设,还需进行详细的检验来证明。我们不能因为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就确定观看暴力节目导致 了攻击行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能通过其他形式体现:攻击行为导致儿童观看更多的暴力节目,或者存在第三个变量:可能是天生的攻击性气质或暴力环境导致儿童既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又表现出攻击性。同样,我们也不能断言教育可以预防痴呆症,可能是其他的变量,例如社会经济地位同时解释了低教育程度和高痴呆症患病率。唯一可以确定两个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方法是实验法,在研究人类个体时,这种方法常常因为实际操作或伦理道德等原因难以实现。
实验研究 实验 (experiment)是一套严格控制的程序,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操纵变量来观察一个变量是如何影响另一个变量的。科学实验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其他研究者能够重复 该实验:选取不同的参与者,通过相同的程序重复原实验,以检验原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专栏2-2:世界之窗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
如果让美国儿童大卫看一张缺少嘴巴的人脸图片,并让他指出缺少什么细节时,他会回答“嘴巴”;但是,如果问来自以色列的亚洲移民儿童阿里,他会认为这张图片缺少“身体”。因为在其所处的文化中,艺术从不仅仅把“头”作为一幅完整的作品来展现,所以阿里会认为,此图片缺少“身体”比仅仅缺少“一个像嘴巴这样简单的细节”更为突出(Anastasi, 1988, p.360)。
通过考察来自不同文化的儿童,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人类发展在哪些方面是一致的(即人类先天固有的),哪些方面具有文化特性。例如,所有地方的儿童都按照同样的顺序学说话,从咕咕作声和牙牙学语到说出单词,然后学会使用简单的词组。各种文化的词汇不同,但是全世界的儿童却都能用这些不同的词汇组合出结构相似的句子。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普遍的,天生的。
另一方面,文化对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具有惊人的影响力。在非洲,父母经常让婴儿保持坐姿,同时训练孩子的脚,使其具有更大的弹跳性。这些训练使得非洲婴儿比美国婴儿更早学会走路(Rogoff & Morelli, 1989)。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其所学的技能。在美国,儿童学习阅读、写作,并且越来越多的儿童学习使用计算机。而在尼泊尔的乡村,儿童学习如何放养水牛和如何识别山路。
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助于发现西方传统理论和研究中存在的偏见,这些偏见属于文化影响的产物。许多儿童发展研究都聚焦于西方工业社会,许多人把这些社会中典型的发展界定为常模或标准行为。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其他文化中的发展过程,往往就会产生狭隘错误的发展观,从而让人们将其他种族或文化群体中儿童的发展视为不正常(Rogoff & Morelli, 1989)。
我们在理解文化差异时存在障碍,特别是对那些少数亚文化而言。就像我们在开始的例子中介绍的大卫和阿里一样,一个问题或任务对于不同文化群体而言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有时这种障碍是语言方面的。一项研究考察了墨西哥契亚帕斯州兹纳坎塔镇(Zinacanta)儿童对亲戚关系的理解程度(Greenfield & Childs, 1978)。由于研究者知道,兹纳坎塔人有专门的词汇来区分年长的和年幼的兄弟姐妹,所以没有使用“你有多少个兄弟?”(在美国他们可能会这样问)这样的问法,而是改问“你哥哥叫什么名字?”在跨文化研究中使用相同的问题,可能会掩盖、而非揭示文化之间的异同(Parke, 2004)。
对不同种族和文化群体进行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受研究者自身种族的影响。例如,在一项关于非裔美国人母女关系的研究中,与非裔的美国研究者相比,欧裔的美国研究者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冲突和限制(Gonzales, Cauce, & Mason, 1996)。
在本书中,我们会讨论很多基于西方社会研究所提出的着名理论——涉及性别角色、抽象思维、道德推理以及人的发展的许多其他方面,在用这些理论来考察其他文化中的个体时,这些理论或许就站不住脚了。整本书中,我们始终坚持研究各种文化以及亚文化中的儿童,而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的主流文化,希望以此说明发展与社会及文化是多么息息相关,同时,我们还拓展了对许多环境中正常发展的理解。当然,我们也需要始终谨记跨文化比较的种种陷阱。
我思我秀
你能否想出某个令人尴尬的场景?由于你不熟悉某人的文化背景,而对其做出了错误的假设?
课外链接
若想获得更多关于本话题的信息,请登录http://zzyx.ucsc.edu/Psych/psych.html。这是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心理学系的网站。选择“Faculty”链接,查阅发展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者:芭芭拉·罗高福(Barbara Rogoff)、大卫·哈灵顿(David Harrington)、罗纳德·撒普(Ronald Tharp)和史蒂芬·赖特(Stephen Wright)。
分组和变量
实施实验最常见的方式是将参与者分成两组。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中的参与者将会接受实验操纵或处理,这是研究者真正要研究的变量。然后,对实验处理的效果进行一次或多次测量,从而发现由于实验处理引起的可能变化。控制组 (control group)中的参与者与实验组中的参与者相似,但是他们不接受实验处理,或者接受与实验组不同的处理。实验可以同时包括多个实验组和控制组。如果研究者想比较不同处理(比如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那么所有参与者就应该被分到不同的处理组,每个处理组接受该研究中的一种处理。
一项研究想要考察对话式阅读 (一种给婴幼儿读书的特殊方法)对幼儿语言能力和词汇量的影响(Whitehurst et al., 1988)。研究者比较了两组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幼儿,年龄从21个月到35个月。在实验 组中,父母采用新大声朗读法(处理),就是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并根据他们的年龄频繁地给予反馈。在控制组,父母只是像往常一样,简单地大声朗读。一个月后,实验组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要高于控制组幼儿八个半月,而词汇量发展则高了六个月;九个月后,实验组幼儿的语言发展仍然领先于控制组六个月。据此可认定新阅方法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词汇量。
在该实验中,阅读方式是自变量,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词汇量是因变量。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由实验者直接操纵,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是操纵自变量的结果。换言之,因变量依赖于自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通过操纵自变量来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因变量。
随机分配
如果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存在显着差异,我们如何确定这种差异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也就是说,实验结果是否有效?例如,在阅读实验中,我们如何确定是阅读方式而不是其他因素(如智力)导致两组之间语言能力的差异呢?控制此类无关因素影响的最好方法就是随机分配 (random assignment)。所谓随机分配是指每个参与者进入到不同实验条件中的概率是相等的(随机分配与随机抽样不同,后者决定谁将被选入研究样本)。
如果实验的样本量足够大,并且参与者是随机分配的,除了研究想要考察的差异,诸如年龄、性别、种族、智力和经济地位等其他无关因素的差异由于随机分配而均匀分布。也就是说,除了需要考察的变量,各组在其他因素上的初始状态都尽可能一致。否则,各组间已有的差异可能会混淆 或者污染实验结果,由此得出的任何结论都将值得质疑。为了防止对实验结果的混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自变量以外,研究者必须确保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比如,前面所提到的关于“对话式阅读效果”的研究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父母每天为孩子朗读的时间是相同的。如果实验参与者是被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的,而且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变量都得到了严格控制,那么,研究者能够确定变量间是否可以建立因果关系——即两组间的语言能力差异是由于阅读方法造成的,而不是其他原因所致。
当然,对于我们想研究的一些变量,如年龄、性别、种族/民族这类个体变量来说,随机分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我们无法强制限定个体的年龄、性别及种族。当对这些变量进行研究时,例如,在某种特定能力上男孩是否强于女孩,研究者可以通过随机选择参与者,并且尽量确定他们在可能导致研究产生差异的其他方面保持一致或恒定,以此增强结论的有效性。
由于种族 (就像在第1章提到的)还没有一个普遍可接受的定义,所以一些研究者认为,种族不应该在心理学研究中被用作自变量。如果要想考察种族间的智力差异,研究者可以选择更有意义的潜在变量来代替种族类型,如社会经济地位和应试能力(Helms, Jernigan, & Mascher, 2005)。
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和自然实验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后才能建立因果关系。在实验室实验中,参与者所经历的条件都是由研究者操纵的。研究者记录下参与者对这些条件的反应,然后将这些记录与参与者自身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或者是其他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比较。
然而,不是所有实验都适合在实验室中进行。田野实验(field experiments,也译作“现场实验”),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控制的一种研究,比如在家庭或学校中。前面提到的考察家长阅读方式的实验就是田野实验。
实验室实验和田野实验有两个重要区别:首先是研究者对实验的控制程度;其次是研究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可推广到研究环境以外。实验室实验可以被控制得更加严格,因此它更容易被重复验证;但是,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因为实验室环境具有人为性,参与者的表现会不同于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因此,即使在实验室中一些儿童由于观看了暴力节目,从而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更具攻击性,我们也不能肯定在家里观看暴力节目的儿童会比没有看或少看暴力节目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
当出于实际操作和伦理道德等因素的考虑而不能使用实验室实验来研究某些特定问题时,可以采用自然实验。自然实验也是比较若干组人,但参与者“分配”并非随机,而是按照参与者的生活环境分为不同组别。如一组是处于饥荒或艾滋病或天生缺陷或教育条件较好,另一组则缺乏这一条件。尽管也被称为实验,但由于不能满足变量的操控和参与者的随机分配等条件,因此,自然实验实际上属于相关研究。
在一项自然实验中,研究者想要考察在北卡罗莱纳州印第安人居住地开设一家赌场,使当地部落成员的收入提高后会带来什么结果(Costello, Compton, Keeler, & Angold, 2003)。研究发现,与家庭收入不变的儿童相比,家庭收入增加的儿童,其行为障碍有所下降。但是这只是一项相关研究,并不能证明家庭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与其他研究设计相比,实验法有两个重要的优点:实验法可以建立因果关系,并且可以被重复验证。然而,实验法的人为性太强,而且关注的问题过窄。因此,现在很多研究者都较少采用实验室实验,或者采用一系列更宽泛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补充。
发展性研究设计
发展研究中最常用的两种研究策略是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参见图2-2)。纵向研究揭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变量是如何改变或保持不变的;横断研究则表明了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异同。由于这两种研究都有缺点,因此,研究者提出了序列设计。
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序列研究 横断研究 (cross-sectional study)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研究。在一项横断研究中,研究者分别向三岁、四岁、六岁和七岁的儿童提出“看上去在沉思的女人正在做什么”这一问题。研究者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到思考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儿童人数明显增加(J. H. Flavell, Green, & Flavell, 1995)。这一结果支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心理过程的理解也有所提高这一假设。然而,我们还不能肯定地得出这一结论。因为我们无法确定七岁组儿童在他们三岁时对心理活动的了解是否与现在三岁组儿童的水平一样。唯一能够考察是否是由年龄引起变化的方法是对一个或一组特定的人群进行纵向研究。
在纵向研究 (longitudinal study)中,研究者多次研究同一个或同一群儿童,有时会持续数年。他们可能测量一特性,比如词汇量、身高或攻击性,或者对发展的某些方面进行考察,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第1章中提到的奥克兰(青少年)成长研究,最初是评估个体从青春期前到高中毕业期间的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最后发展成纵向研究,许多参与者一直被追踪到老年期。该研究发现,那些在十几岁时表现出自信、理性承诺和可信任特征的参与者,通常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都能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些选择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机遇(如奖学金、好工作和好配偶等)。而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常常过早地做出糟糕的决定,并由此导致了他们后来生活状况窘迫(Clausen, 1993)。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各有利弊(参见表2-5)。横断研究的优点是快速、经济,能快速地获得大量数据。同时,因为每个参与者都只被评估一次,因此不会出现耗损(参与者中途退出或死亡)和重复测量等问题。横断研究的缺陷是,由于研究只关注每组的平均水平,因而会掩盖个体差异。并且,横断研究主要的问题在于,它的结果会受到代际差异的影响,代际差异是指出生在不同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经历,例如,出生在互联网问世前和问世后的人(参见第1章)。有时,横断研究的结果看似可以为发展变化提供信息,但这些信息容易产生误导。尽管由于横断研究更容易实施,在发展领域内仍占据优势,但是纵向研究,尤其是短期纵向研究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Parke et al., 1994)。
重复考察同一批人的纵向研究可以追踪个体模式的连续性和变化模式。然而,对某一群体的研究可能无法应用到其他群体中(像奥克兰成长研究一样,对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儿童的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90年代出生的儿童)。纵向研究比横断研究通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另外,这种研究通常很难长期追踪、记录一个较大的群体,并且在研究项目内部出现调整的情况下,研究很难继续进行。同时,纵向研究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参与者耗损,如在研究期间,参与者可能会去世、搬家或者主动退出。纵向研究也可能存在偏差。那些一直留在研究中的参与者通常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和社会经济地位。重复测量会影响研究结果,由于参与者熟悉了测验的程序,他们可能会在后期的测验中表现得更好。
当前的研究趋势是,在政府或大型研究机构的支持下,开展大规模、多维度的纵向研究,这些研究能够在广泛的领域内追踪某一特定人群。例如,在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计划进行为期21年的全美儿童研究(2004年)。该研究预期对100 000名美国儿童从胎儿期开始进行追踪研究,直到他们成年。这项研究有一定的前瞻性,涉及那些虽然到了生育孩子的年龄但还未打算要孩子的夫妻。通过对类似家庭进行追踪,研究者希望能够测查出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如何交互影响儿童健康的。
由横断研究和(或)纵向研究组成的更加复杂的序列研究 (sequential study),克服了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不足(参见表2-5)。研究者可以对一组横断样本间隔几次进行多次评估(即序列评估),从而发现每一年龄组的成员是如何变化的。这种设计方法使研究者将与年龄有关的变化从同辈效应中分离出来 。另一种序列设计是由一系列纵向研究组成的,每组研究虽然同时进行,但是起始时间有先有后。这种设计允许研究者比较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结合(如图2-3所示)比单独使用横断研究或纵向研究能更加完整地对发展进行描绘。序列研究的主要缺点是费时费力,设计非常复杂。序列设计需要大量参与者,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需要持续数年,而且其研究结果和结论的解释也高度复杂。
研究伦理
那些可能会给参与者带来伤害的研究应该进行吗?如何平衡研究收益与参与者精神、情感或身体伤害的风险?
对“小阿尔伯特”的研究(本章提及过)以及其他一些早期研究的反对使得现在的研究伦理标准更加严格。在各个学院、大学以及其他研究机构中都有一些由美国联邦政府授权的委员会,从伦理角度对研究申请进行审查。美国心理学会(2002年)和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1996年)的指导方针包括以下几条:参与者拥有知情同意权,研究要避免欺骗,保护参与者免于伤害或丧失尊严,保守参与者的隐私和机密信息 ,参与者有权在任何时候拒绝或退出实验 ,研究者有责任对没有预期到的任何影响进行干预 等。
在处理道德两难问题时,研究者做决定时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善待 ,研究者有责任将参与者的潜在受益最大化,同时将可能造成的伤害最小化;
(2)尊重 ,研究者尊重参与者的自主权,同时对那些不能自己做出决定的参与者提供保护;
(3)公正 ,研究者应该考察不同的群组,还需要对实验可能对各群组产生的任何特殊影响保持敏感。在评估风险和收益时,研究者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需求(Thompson, 1990)。同时,还要对文化和价值观等保持敏感(Fisher et al., 2002)。
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一些可能产生伦理问题的具体事项。
知情同意权
若参与者自愿参加研究,就具有不可剥夺的给予同意的权利、充分了解研究的潜在风险和利益的权利。美国国家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中人类被试保护委员会(1978年)建议,对七岁以上的儿童进行研究时,必须获取本人同意。只有当研究对儿童直接有益时,例如使用一种新的实验药物,研究者才能够驳回儿童的拒绝。
然而,一些伦理学家认为,年幼儿童不能做出有意义并且自主的承诺,因为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研究内容。他们仅仅能够表示赞同,即同意参加研究。因此,当研究涉及18岁以下儿童时,通常采取的程序是获取儿童的父母或法律监护人的同意,有时也需要寻求校方的同意。
某些研究可能需要考察那些特别脆弱的参与者。例如,有研究想要探寻阿尔兹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和治疗方法。这类研究对象的精神状态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充分、甚至是部分地了解研究内容。如果一个人在同意参加研究之后又忘记自己同意过,研究者该怎么办呢?从安全角度考虑,当前的办法是询问患者和其照料者双方的意愿。
避免欺骗
如果在研究性质、目的或程序等方面对参与者存在欺骗行为,那么还能保证知情同意吗?设想一下,如果研究者告知一群参与者,研究是对一种新游戏进行测试,但实际上考察的是这些参与者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的反应。该实验如果不包含欺骗是无法进行的。这类实验能够为我们提供非常重要的知识和信息,但是它是以牺牲参与者对他们所要参与活动的知情权为代价的。
研究伦理规定,只有 内容信息涉及研究核心问题时,才可以不公开这些信息;同时,研究者应当避免使用各种可能导致参与者疼痛、焦虑或受伤的方法。在研究结束后,应该向参与者说明情况,以让他们了解研究的真正目的以及之前必须隐瞒实情的原因;最后还需要确认这样做是否让参与者受到伤害。
保密权和隐私权
不是所有的伦理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对于某些问题的处理取决于研究者的考量和判断。在这个灰色地带里,研究的问题通常不得不涉及参与者的隐私,因而,必须对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研究者发现一个人可能有学习障碍或者其他可治疗的心理疾病时,他们该怎么做呢?在公开信息可能会污染研究结果的情况下,研究者该不该将这些信息告诉参与者、家长、监护人或推荐给服务机构呢?研究者必须谨慎做出决定,因为公布不确定信息可能会对儿童产生有害的误导。另一方面,研究者应该了解并告知参与者,他们有责任报告他们发现的任何非法行为,例如虐待或忽视。
这些介绍性的章节仅仅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尽管我们已经尽可能涵盖最重要的和最新的信息,但是发展学家仍然在坚持不懈地挖掘更多的知识。当你阅读本书时,你一定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虽然,现在你可能刚刚开始学习和研究发展心理学,不过,通过不断思考这些问题,或许将来你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并为这一领域做出贡献。
重新聚焦
回顾本章开始部分在焦点人物中介绍过的玛格丽特·米德的故事:
● 你认为在遗传和环境对发展相对影响的问题上,米德可能持何种立场?
● 米德应该属于本章介绍的五种理论取向中的哪一种?
● 她用到了本章中介绍的哪些研究方法?由于她采用田野研究,而不是实验室研究,这样做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 像米德所做的这种跨文化研究会涉及哪些伦理问题?
小结
基本理论问题
学习指路标1: 理论服务的目的是什么?
● 理论用于组织和解释数据,并产生能够通过研究加以检验的假设。
学习指路标2: 发展理论家在哪两个基本理论问题上存在分歧?
● 发展理论在两个基本问题上存在分歧: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
● 一些理论家对发展持机械论,另一些持有机论。理论取向
学习指路标3: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取向是什么,每种取向各自有哪些代表性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将无意识的情绪驱动或冲突看成是发展的动力。代表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 学习理论将发展看成是基于经验的学习的结果。代表理论是华生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社会认知)理论。
● 认知理论关注认知过程。代表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及信息加工理论。
● 以威尔逊为代表人物的进化的/社会生物学的取向关注行为的适应性或生存价值。代表理论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 情境理论关注处于社会背景中的个体。代表理论有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理论。
研究方法
学习指路标4: 发展科学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人的发展,每种研究方法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 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定性的,或者包含两者。
● 定量研究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获得可靠的结论。
● 研究样本的随机选择可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推广性。
● 数据收集的三种形式分别是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和行为表现测量法。
● 发展研究中基本的定性研究包括个案研究和人种志研究。跨文化研究能够揭示发展的某些特定方面是普遍存在的,还是受文化影响的。
● 两种常用的定量研究是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只有实验研究能够建立确定的因果关系。
● 实验必须严格控制以确保研究结果是有效的和可重复的;随机分配参与者可确保研究效度。
● 实验室实验是最易控制和重复的,但田野实验的结果更具推广性。在真实实验难以实现或违反道德规范时,自然实验更合适。
●用以研究年龄相关发展的两种常用设计是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横断研究用于比较不同年龄组,纵向研究描述同一个体或群体的连续性或变化性。序列设计可以克服这两种研究设计的缺点。
学习指路标5: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可能出现哪些伦理问题?
● 研究者试图在善待、尊重和公正原则的基础上解决研究伦理问题。
●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包括参与者的知情同意权、避免欺骗、不受伤害、保护尊严和隐私保密等。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