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林崇德
在美国学者黛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兹和露丝·费尔德曼合着的《发展心理学》(Human Development,第10版)的中译本即将出版之际,编辑恳切希望我能为该书的中译本作推荐序。2004年,我曾为这部《发展心理学》(第9版)的影印本作序,时光荏苒,已近十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发展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有若干重要的发展心理学专着问世,而且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报告频频发表。不过,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水平与美国、德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优秀成果,当是缩小这种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引进若干有代表性的发展心理学英文原版教科书,并在国内翻译出版,自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愿意推荐手头这本由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引进,申继亮教授组织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发展心理学》。
第一作者黛安娜·帕帕拉是美国着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类毕生的认知发展。她与其他人合着了《孩子的世界》《发展心理学》及《成人发展和老化》等多部畅销教科书,其中《发展心理学》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纵观该书,我认为它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该书将科学理论密切结合研究实践,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整合,这也是我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所一贯主张的。在本版次中,作者从历年发表的众多研究文献资料中筛选出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增长知识的前沿研究,例如凯撒家庭基金会的研究、麦克阿瑟基金研究机构针对中年发展这一主题所开展的调查等。作者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更新了各章的研究资料,给读者完整地呈现了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其次,全书强调文化和历史对发展的影响作用。纵观全书,跨文化研究贯穿始终,作者专门设计了“世界之窗”这一栏目,用以反映美国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与其他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异同。从第一章就开始凸显作者对历史影响的关注,将众多发展议题置于历史背景中进行讨论。这正是这本教科书特有的优势之一。
再次,作者基于研究数据,与大家讨论分享了诸如“婴幼儿看电视是否太多了?”“给孩子讲讲恐怖主义和战争”“青少年是否应该被豁免死刑”“婚姻是否成为一种即将消逝的制度”“亚洲的老龄化现象”以及“预先指示、临终关怀”等问题,这些都是困扰我们、并与时代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特点,这本由美国着名发展心理学家黛安娜·帕帕拉等三人合着的《发展心理学》一经问世即成为该领域的翘楚,自从出版以来已经连续再版十余次。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新颖的结构体例、翔实的研究资料,全面准确地呈现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理论和科研成果,使得这本书既具有科学性,又不失可读性。该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读一读这本教科书,我们所关注的许多关于个体发展的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一定的答案。它已被美国500多所大学及专业院校定为教材,其中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西北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并广受赞誉。
我们也曾组织翻译过一些英文学术原着,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始终抱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但是过后,我们也时常发现,当初有些译处还欠妥当。学术着作翻译的困难性由此可见一斑,译者既要具备专业能力,又要具备语言功底。这本教科书是由我的学生申继亮教授牵头翻译的,翻译的主力军是他精心挑选的精干团队,最后由他统稿、审校。翻译历时两年,他们组织过多次专题讨论会,译稿经过了多次互审互校,从而确保了译稿的高质量和科学性。这本教科书作为人民邮电出版社和新曲线公司的重点图书,编辑们收到译稿后,不惜“慢工出细活”,他们审校历时一年,多次和译者沟通交流书中的存疑,从而使这本《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更加精准流畅,更具可读性。我相信读者们在阅读之后,会有颇多的收获和感悟。
2013年8月1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