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结语:超越自我
在希伯来文中,工作与奴隶来自同一个词根。所以,在管理者眼里,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责任,只能依靠鞭打等强制手段或者金钱等物质刺激让他们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便是这个理念在现代企业的实践与应用。
但是,除了生理的需求(金钱的刺激)和安全的需求(逃避惩罚),人类还有更多的需求需要满足和实现。人们愿意对工作负责,因为这是他们实现潜能的机会;人们喜欢挑战,因为挑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有别于动物最宝贵的特质。潜能和创造力的充分实现,是为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自尊则是人性的终极奥义和最后防线。自尊等于成功与期望之比,所以高自尊或来自高成就,或来自低期望,或者两者兼有。成功的基石是由一系列胜利而产生的自信,而低期望则来自理性平和,放慢脚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性所必需的是,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沿着归属需要(如群体归属、友爱、手足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以及形成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的需要这一阶梯上升。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即存在性需要)。”
人类的文明,便是在每个个体不断超越自我的奋争中,存在并传承着。
参考书:
10 自尊: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11 自信:德韦克,《终身成长》
12 理性平和: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13 追求幸福:弗兰克尔,《活出意义:从集中营到存在主义》
POSTSCRIPT 跋
2017年年底,“得到APP”的罗振宇老师找到我,希望我能在“得到APP”开设一门关于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大师课——因为纵观国内的心理学图书和课程市场,面向大众的系统和全面介绍心理学的课程或书籍较少——要么是类似《心理学与生活》这样的教科书,要么是类似《自控力》这样的面向一个专题的大众读物。此外,国外的心理学大众书籍多由大学教授撰写,而国内的作者少有经过心理学的专业训练。
这并不是因为国人对心理学的忽视。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近代中国人,把心理学作为旧中国革新自强的思想武器。在他们的眼中,因为心理学科学地阐明了意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所以是修身养性、砥砺革命意志、移风易俗、治国救民的重要学问。
中国第一个留美学者容闳1847年就在美国学习了心理学科目;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蔡元培曾聆听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讲课,并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我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在创办之初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设立“心理学”为通习科目,并规定第一年通习心理学,第二年通习应用心理学。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更是将“心理建设”置于《建国方略》首位,指出:“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
但是,穷国是没有心理学生长的土壤的。物资的匮乏,让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温饱上。
什么是幸福?吃饱饭穿暖衣就是幸福。我在1990年进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习时,中国大陆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杭州大学设有心理学系。而此时,美国有近1500所大学开设了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仅次于商科,在所有学科中排第二。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的最快增长纪录,2017年的GDP是1978年的62.9倍;而同一时期,美国的GDP只增长了8.2倍,日本只增长了4.4倍。
自此,我国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的生活,必然是物质和精神的双富足,而这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学知识的缺乏。
于是,根据我在麻省理工学院聆听平克教授的《心理学101》和在哈佛大学聆听吉尔伯特教授的《心理学与生活》,以及我在国科大、北师大等高校向全校学生讲授《普通心理学》等课程的经验,更融入我近30年来对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心得,我在“得到APP”上开设了《心理学基础30讲》,深受听众好评。
但是,因为时间仓促,很多内容都没有展开。于是,我决定认真写一套面向大众的,系统介绍心理学的专业但通俗的读物。
根据规划,这套书包括三册:
第一册是理论篇,讲述心理学的三大难题与四大假设。它们是心理学的基石,同时也是从精神世界来观察这个物理世界的世界观。
第二册是自我篇,也就是这本书。它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回答“我是谁”这个悠久的哲学问题,并给出构建完美心理世界的方法,由此构建人生观。
第三册是社会篇,试图从恋爱、婚姻、社会的角度,阐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文明的传承,对应我们的价值观。
写作第二册,我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下一步准备写作第三册,最后才是第一册。希望这两册能尽快完成,不要成为有生之年系列。
因为平时工作繁忙,所以每到节假日的时候,便是我快乐写作的时候。这个写作的过程,不仅让我静下心来,系统回顾和梳理我近30年来对心理学的所学所感所悟,更重要的是,它治愈了我自己。
我们常说:“今年是过去十年最糟糕的一年,但也是将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物质缺乏,精神困顿,生活不易,当下的每一年都是最艰难的一年。但是曾经被我遗忘的心理学知识在写作过程中又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从不完美的物理世界中,构建出了完美的心理世界。
我希望你通过阅读此书,也能有此收获。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