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信: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德韦克
决定我们成功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能力,还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因为人的思维模式蕴含了无限的能量。
有一句被反复提及的励志语:“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失败只能是失败之母。美国心理学家塞利用习得性无助的实验清楚地展现了这一点。
塞利教授对被关在笼子里的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逃避不了电击的狗只能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之后,当再次受到电击时,狗不再狂奔,而是趴在地上无助地哀号。此时,塞利教授把笼门打开,当再给狗施加电击,狗没有从笼门逃跑,而是倒地呻吟和颤抖。
塞利教授把这种本可以主动逃避,但却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的心理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一种因为重复的失败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无助和对现实绝望的情绪。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教授重复了这项研究,他意识到当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中失败时,他也会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对自身产生怀疑以至于最终放弃在这项工作中的尝试。
在开始的时候,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会导致我们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而多次的失败与挫折让我们感到自己的努力和结果没有关系,于是产生了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我们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产生了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预期,开始形成无助感的心理状态。
最后,我们开始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行为;于是被动接受当下的不幸,而不再寻求改变。所以,失败,特别是持续地失败,并不能让人愈战愈勇,也不能让人学习成长。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对1975年到2003年期间美国的创业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创业失败过的人和初次创业的人相比,并没有任何成功优势;而持续创业者,就是持续失败者的代名词。所以,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败只会导致下一次失败,只会让人放弃奋争,最后变得麻木不仁。
在现实生活中,战争、饥荒、旱灾等持续的大环境的改变也会让人们出现习得性无助。例如,心理学家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犹太幸存者进行研究,发现他们普遍有拒绝他人关心和自我激励的行为。
如何才能建立自信?
胜利者效应: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当两只老鼠在一个独木桥上相向而行时,究竟哪一只会继续前进,哪一只会让路呢?
与我们人类一样,动物的世界也有一个江湖,也有带头大哥和跟班小弟的社会等级。社会等级更高的老鼠会有更多的食物、更大的领地、更多的异性老鼠,甚至还会偶尔拔掉社会等级低的老鼠的胡须。所以,当两只老鼠在一个独木桥上狭路相逢时,地位低的老鼠就会后退,而地位高的那只老鼠则会前进,所谓“让大人物先行”。
但是,浙江大学的胡海岚教授借助神经电生理技术和光遗传学技术,帮助地位低的老鼠打破了阶层固化,实现了逆袭。
EXPERIMENT 打破阶层固化实验
首先,胡海岚教授通过电生理记录等技术初步确认,大脑内侧前额叶这一脑功能区可以调节老鼠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
当老鼠消极后退时,这个脑区神经元的活动水平没有显着的变化;但是,当老鼠奋勇向前,做出推挤和对抗行为时,这个脑区神经元的活动水平会显着增强。
基于这个发现,胡海岚教授通过光遗传学技术,人为地增强了地位低的老鼠的大脑内侧前额叶脑区神经元的活动水平。此时,奇迹出现了:这只地位低的老鼠勇气倍增,面对地位高的老鼠不再退缩,而是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最终将地位高的老鼠成功从独木桥逼退。
这个研究激动人心的地方是,当这只地位低的老鼠在外力的帮助下,成功逼退了比自己地位高的老鼠六次以后,它就不再需要任何外力的帮助,仅靠自己就敢于主动向地位高的老鼠发起挑战,在独木桥上一鼠当先,有进无退,把原先地位高的老鼠赶下独木桥。
这种“逆袭”不只停留在独木桥上——当这只在独木桥上屡战屡胜的老鼠和其他原先地位比他更高的老鼠被关在同一个冰冷的笼子里时,它也会在争夺笼子里唯一温暖的角落的竞争中获胜。此时,胜利对于这只曾经地位低下的老鼠而言不再陌生,它只会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所以,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便是心理学里的胜者恒胜的“胜利者效应”:成功不是用失败累加而来的,而是需要用胜利来激励。
事实上,这只曾经常败的老鼠的个头和力量并没有明显改变,改变的只是它大脑皮层下中缝背侧的丘脑,投射到大脑皮层内侧前额叶皮层的神经通路——这个通路的突触连接显着增强了。
换言之,先前六次胜利的经验彻底重塑了地位低的老鼠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使得它面对等级高的老鼠,重新燃起了斗志,有了必胜的信念。所以,胜利不仅仅来自力量的差异,更取决于必胜的信心。
因为只有充满自信的胜利者,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成长型思维: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机会
1995年,拳王泰森从监狱里出来,他一生的宿敌、刚刚获得WBC重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的布鲁诺向他发起了挑战。经纪人阻止了性格暴烈的泰森直接应战,而是安排他先与两位实力明显低于他的拳手过招。在连胜之后,泰森才正式对战布鲁诺。经过三个回合的较量,泰森以KO的方式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布鲁诺自此宣布退役。
在自然界中,动物也采用这样的策略:在战胜一些较弱的对手后,再与更强的竞争者较量,这样的胜算比直接面对强敌大得多。似乎,我们找到了成功的秘诀。
遗憾的是,失败是常态,而且是以各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呈现。
J. 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于1997年开始发行,到2015年总销售量达到了4.5亿册。据不完全统计,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和《古兰经》。但是,《哈利·波特》在被伦敦一家小出版社接受之前,曾经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
披头士乐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队,2014年其唱片销售量达到23亿张。但是,英国的老牌唱片公司Decca Records曾因为“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而拒绝与乐队签约。
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娱乐传媒公司的华特·迪士尼曾被一家报纸以“缺乏想象力”为由解雇。
这些在大众眼里无比成功的人士,其实都是从连续的失败中迈向成功。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懂得成功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必须学习如何应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失败中看到成长的机会,而不是迷失在失败带来的受挫感中。
此刻,我们需要的是成长型思维。
2017年,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一丹奖”公布首届获奖名单,其中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因为提出“成长型思维”而获得唯一的研究奖。与成长型思维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自于她对400多名12—13岁学生完成一项难度逐渐递增的智力拼图任务的观察。
她发现学生可以分成两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的学生在碰到难题时,首先开始自责——“我越来越困惑了”“我的记忆力不太好”。当拼图的难度提高之后,他们开始失去兴趣,放弃完成拼图,有的甚至会沮丧到把拼图扔到地上。
而第二个类型的学生则完全相反。他们不仅能坦然接受失败,甚至还非常喜欢失败。当拼图的难度提高时,他们不仅没有自责,反而宣称:“我喜欢接受挑战!”“题目越难,我就应该越努力!”
当题目的难度提高之后,他们不仅没有失去兴趣,相反,他们还会给自己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上一题我都做出来了,这一题我也可以做出来。”
这个观察结果让德韦克教授开始将思维模式与成功联系起来。她发现,决定我们成功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能力,还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因为人的思维模式蕴含了无限的能量。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能力的测试所组成的。拥有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挑战时,通常会束手无策,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运气不足,最终走上平庸之路。所以,这类人往往害怕失败,担心因为失败而使自己看起来愚蠢,因此拒绝挑战、回避困难,最终使得发展潜力受限。
而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那么这个世界就充满了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拥有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在遇到挑战时,会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因此越战越勇,最终走向成功。因为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升能力,他们相信自己具有尚未展现的潜力,而困难和失败能帮助自己突破桎梏,激发潜力。
而这种相信,会改变我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大量的研究表明,每当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大脑的神经元突触会形成新的连接,于是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
不妨对照下图来看看,你究竟是哪种思维模式。
两种思维模式对比
需要注意的是,成长型思维并不等于不折不挠地努力。的确,努力对于成功至关重要,但是培养成长型思维不仅仅是靠对努力的赞赏与鼓励;相反,把成长型思维等同于努力的付出反而会导致无效的努力。
德韦克教授说:“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表扬,除非它能带来成效。”在她看来,成长型思维并非盲目自信,有策略的努力才值得称道。
此外,我们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增强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面对失败时,不要说“我搞砸了,我是个失败者”,而是相信“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因为这次错了,以后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
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说“这太难了,我不可能完成”,而是告诉自己“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掂”。
在感到困惑时,不要说“我不明白,这太难理解了”,而是问自己“我忽略了什么吗?只要我把漏掉的信息找出来,我肯定能搞明白”。
当想放弃时,不要说“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而是换种思路“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那我试试其他的方法”。
正如我们在第二章讲述的“专念”,成长型思维模式是让我们换个角度,从积极成长的角度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这正如爱迪生对一位记者解释他是如何历经种种失败而发明电灯时所说:“我没有失败1000次。电灯是在经过1000步后被发明出来的。”
所以,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仅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还将通过激活大脑的神经活动,让我们的能力不断提升。德韦克教授于是宣称:“思维模式决定命运。”
以始为终,以简求真
但是,当我们面对失败的时候,最让我们难以接受的,不是挫折感,而是大众的否定和轻视。
当面对诸如“他的大脑里除了一堆白色脂肪外,没有其他东西”的评论时,我们会对自身产生怀疑——怀疑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才被否定;怀疑是不是自己身上有某些无法改变的缺点或污点,才导致即便我们尽可能地满足某些人的需求和想法,仍然不被接受。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鲁克斯教授说:“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对羞辱的恐惧。”在接踵而来的批评面前,坚持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很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驱动力才能让人发展出坚韧的心智?
1980年,乔布斯领衔设计的第一款计算机AppleⅢ面世。这款被苹果公司寄予厚望的产品却被证明是苹果公司最失败的产品之一。
在该款计算机上,乔布斯坚决主张去掉散热风扇,采用内部的铝质底盘导热以保持计算机内部的温度较低。但是,他错了。
事实证明,AppleⅢ运行时产生的大量的热使得芯片膨胀,从插槽中掉出来,于是计算机频繁死机。当AppleⅢ最终从苹果公司产品线上被移除时,它已经造成了苹果公司6000多万美元的损失(相当于现在的1.2亿到1.5亿美元)。
2015年,即乔布斯去世4年后,苹果公司发布了12英寸的MacBook笔记本电脑。MacBook与AppleⅢ一样,同样采用了无风扇设计。为了散热,MacBook采用了比黄铜更昂贵的铝镁合金作为笔记本的外壳,同时采用了功耗更低但性能更低的CPU。
事实证明,MacBook的散热仍不如传统的有风扇的笔记本电脑,因而为人诟病。4年后,苹果公司在官网停售了这款饱受争议的笔记本电脑。
为什么苹果公司会一直坚持采用成本更高且更容易出问题的无风扇设计?
这是因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计算机内部会积累很多灰尘,同时风扇轴承长时间运作会产生偏移、损伤、润滑油耗尽等问题,因此计算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非常大的噪音,而无风扇设计带来的最大好处无疑是静音。
为什么计算机静音对于乔布斯而言如此重要?
乔布斯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类是全球效率最低的动物之一;但是,一旦人类骑上自行车,将成为整体效率最高的物种。”
对于乔布斯而言,计算机就是大脑的自行车,它能有效提升人的能力和效率,延展人的生存空间。而计算机产生的噪音,干扰了人的思维,因此必须被去掉,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瑞斯尼斯基教授对医院保洁人员的工作风格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大部分保洁人员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挣点工资,工作本身充满了无聊。但是,有少数保洁人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与护士、医生以及探望者之间有丰富的交流,并在交流时给对方带来快乐。工作对于这些保洁人员而言,不仅仅是打扫卫生,更是为了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据此,瑞斯尼斯基教授提出工作其实可以分为三类:做工、事业和使命。
多数人把工作当作用劳动力换取金钱的交易;还有一些人把工作当成是谋求更高地位和更好收益的手段;而只有极少数人把工作视为一项创造价值的使命,他们追求的不是交易,不是证明自己,而是改变世界的满足感。因此,第三类人在面对失败、面对挫折时,更能坚持下去。
“用复杂技术制造出易用工具,助力人类改变世界。”这就是乔布斯创立苹果公司时定下的使命。这一理念任凭时代变迁、技术革新、公司领导人更换,仍被苹果坚守下来,成为公司“不变的1”——没有这个“1”,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如今,无风扇已经成为笔记本电脑的标配。
同样的,沃尔玛的使命是“帮顾客省每一分钱”,劳斯莱斯的使命是“打造世界上最好的轿车”,迪士尼的使命则是“让世界快乐起来”,等等。
使命,是现代企业或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变的1”。
在各式各样的人群中,创新者无疑是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就是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按照常理出牌,对主流认知发出挑战甚至颠覆传统。因此,创新者往往会受到主流意识的压制,“被拒绝”成了他们的惯例而不是特例。
但是创新者仍然前仆后继,因为他们知道人类的所有重大进步都来自对传统的颠覆,来自把异端变成常识,来自把亚文化变成主流文化。他们是革命者,所以就必然有牺牲;而面对牺牲,他们异常坦然,因为他们把创新视作一种使命。正如在工地上,工人认为他们在砌砖,工头说他们在建一堵墙,而创新者则宣称他们正在建造一座神圣的教堂。
从使命出发,并以始为终,才能潜入深海,然后跃上云霄。
结语:愿效能的力量与你相随!
歌德说:“一旦你信任了你自己,你就会明白怎样生活。”
一个自信的人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因为自信来源于我们与自身建立的一种良好关系——根据自己设立的内在使命,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歌德
1749年—1832年,德国着名思想家、作家、政治家,他是德国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领导力也来自自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博士论文《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中说,即使是在猿猴、鸟类等动物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力也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的攻击。
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班杜拉说,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从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入手。
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正如成功的环境会让一只地位卑微的老鼠“逆袭”,而失败的环境则让等级高的老鼠跌下神坛。
但是,另一方面,人更是环境的营造者。因为人只要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就会采取行动,即使成功的概率在其他人看来微乎其微,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他将经历无穷无尽的至暗时刻。此时,强化我们行动的,不是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而是我们内心对胜利的期望与信心。班杜拉称之为“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把荆棘变成沃土,把失败变成机会,把工作变成使命。所以,班杜拉教授常常在他的电子邮件末尾附上这样一句话:“愿效能的力量与你相随!”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