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自尊:以富裕的心理资本对抗贫穷的物质资本
威廉·詹姆斯
自尊=成功÷抱负
自从出现人类文明以来,贫穷一直是阻碍我们发展的最主要外在因素之一。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贫穷限制我们的想象”。在这句略带戏谑的话背后,是一个艰难的事实:在涉及智商、语言、自控力等方面的心理和认知测试中,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整体表现都低于同龄人的平均值。
最近,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美国1000多名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结构进行了分析。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家庭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孩子,他们的大脑皮层的表面积,要比家庭年收入15万美元以上的孩子小6%。这种差别主要集中在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区域,包括记忆、语言加工、抑制冲动以及自我调节等。
所以,贫穷不仅仅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它更损伤了我们的想象力。更糟糕的是,贫穷还损害了我们的心理健康。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贫穷是压力产生的最主要源头之一。贫穷引发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交往压力、世俗观念压力等,会导致焦虑心理、自卑心理、闭锁心理、抑郁心理甚至负疚心理的产生。
所以,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从高中毕业、被大学录取、获得学位的难度更大,成年后拿到的薪水更低,也更容易失业。这就形成了贫穷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阶层固化。可以说,贫穷就是万恶之源!
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打破贫穷的诅咒,才能打破阶层固化?
高自尊是抵抗贫穷的心理防线
心理学家对夏威夷考艾岛698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进行了追踪研究,他们发现了打破“穷人恒穷,富人恒富”恶性循环的一线希望:并不是每个贫穷的孩子都有悲惨的未来;有些孩子摆脱了贫穷的恶性循环,成长为有竞争力、有自信的成功人士。
类似的结果也在一项对伦敦高犯罪贫民窟的追踪研究中被发现了。心理学家分析了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成功人士,发现这些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具有高自尊。
什么是自尊?自尊,也称为“自尊心”,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而形成的自重、自爱,并同时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罗森伯格曾编制了一个用于测试自尊的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不妨来测测你的自尊在什么水平。
指导语:这个量表是用来了解你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选择最符合你情况的选项。请注意,这里要回答的是你实际上认为自己怎样,而不是回答你认为你应该怎样。答案无正确错误或好坏之分,请按照你的真实情况来描述自己。
计分方式:
“很不符合”计1分;
“不符合”计2分;
“符合”计3分;
“非常符合”计4分。
第3题、第5题、第9题和第10题为反向计分题,即在这些题上,“非常符合”计1分,而“很不符合”计4分。
将这10道题的分数相加所得总分,即你的自尊得分。自尊分值越高,自尊程度也越高。一般而言,25分以下为低自尊,26—32为中等程度的自尊,33分及以上为高自尊。
高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还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是高度认同的,从而呈现出自信的形象。那些高自尊的人,还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由于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表现出了社会所期待的良好形象,社会也会给他们良性的反馈,使得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尊。
而低自尊的人常常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常常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低自尊的人呈现给社会的,往往是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自轻自贱等这些我们称之为自伤性的形象,即对自我的伤害。
自尊究竟是如何成为抵抗贫穷的防御手段的呢?那些从贫穷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真的是因为高自尊才获得成功的吗?
我的实验室曾经做过这样一项研究,来探究自尊的认知神经机制。我们把大学生分成了四类:来自富裕家庭的高自尊的大学生与低自尊的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的高自尊的大学生与低自尊的大学生。我们用磁共振脑成像仪扫描了他们的大脑结构,特别是位于大脑底部的一个核心器官:海马体——海马体因为形似海马而得名,它是我们学习、记忆、压力管理等多种心理和认知功能的中枢。
首先,我们发现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体积的平均值,要显着小于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大学生。这个结果和之前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一致,印证了贫穷不仅使得我们的物质环境匮乏,同时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大脑结构功能。
但是这个研究的另一个结果,则让我们看到了破解贫穷诅咒的一线光明。我们发现那些来自贫穷家庭但是具有高自尊的大学生,他们的海马体的体积平均值,和来自富裕家庭大学生的海马体的体积平均值没有显着的差别!
也就是说,自尊会在贫穷所带来的压力源和人的心理世界之间建立起一道牢不可摧的防线,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
自尊,我们如何评价我们自己,更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重要资本,我们称之为心理资本。而家里有几栋楼房,有多少存款和投资,这些都是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在物质世界是富裕还是贫困;而心理资本的高低,则决定了我们心理世界是富裕的还是贫乏的,是丰富的还是寡趣的,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自我增强:寻求积极评价,避免负面反馈
既然自尊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自尊呢?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通常都比实际情况要高不少。例如,有人问你,你开车的水平怎么样?比平均水平高还是低?我知道你的答案很可能是:比平均水平高。
有趣的是,几乎每个人都会这么回答。但是,如果大部分人的驾驶水平都高于平均水平,这怎么可能呢?平均水平的意思就是一定有一半的人的驾驶水平在平均值之上,而另外一半的人在平均之下。
不仅仅是开车水平,对于其他问题,我们也能得到类似的答案。例如,大部分人会说他们的智力水平比平均值要高,大部分商人会说他们要比对手更有竞争力,大部分组员会说他们的贡献超过组内的平均水平。
我们之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对自己的评价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尊的严密保护机制:一方面,我们会努力证明自己实力超群;另一方面,我们会主动规避别人对我们的负面反馈。
为了清楚地展示这一点,心理学家让作为受试者的大学生把手放入刺骨的冰水中,测量他们对疼痛的忍耐时间。
EXPERIMENT 冰水实验
在实验中,心理学家对一组大学生说:“你的手越能忍耐刺骨的冰水,表明你的心脏越好。”而另外一组大学生却被心理学家告知:“你的手越不能忍受冰水的寒冷,表明你的心脏越好。”
结果非常有趣:那些被告知手在冰水里放得越久心脏越好的大学生,他们把手放在冰水里的时间就比另一组大学生更长。
这些大学生,只不过为了证明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心脏,于是不惜忍受冰水的刺骨寒冷。可见我们对于“证明自己很好”这件事是多么上心。
在证明我们很好的同时,我们还会主动规避别人对自己的负面反馈。
EXPERIMENT “走神大法”实验
在一个实验中,心理学家先假装测试了大学生的智商,然后很遗憾地告诉这位大学生他的智力远低于平均水平,即给他一个负面的反馈。
如果此时让这个大学生从一群人嘈杂的声音中把自己的声音分辨出来,正确率会直线下降。
为什么?因为他刚刚得到对自己的负面反馈,于是就会假装不认识自己,试图通过逃避的方式维护自尊。这与在生活中,当我们得意扬扬、精神抖擞时总爱照镜子是一个道理。
所以,当获得负面反馈时,我们会刻意让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从而抵消负面评价对自尊的冲击,这种维护自尊的方法可以称为“走神大法”。
除了走神大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得更多的是“代偿大法”。我们显然对“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非常熟悉,例如:“虽然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
代偿大法就是用一个我们擅长的或优秀的特质,来代替、补偿我们不擅长的或不够好的特质。
EXPERIMENT “代偿大法”实验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假装测试了实验参与者的智商和情商,然后问他们:什么是预测幸福婚姻的关键因素?
那些被告知情商低的人,说情商不能预测美满婚姻,智商才是关键。
相反,那些被告知智商低的人,则说智商不能预测美满婚姻,情商才是关键。
也就是说,自己擅长的,才是重要的;而自己不擅长的,根本就不重要。代偿大法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觉得自己擅长的品质才是重要的、有用的,从而保护我们的自尊。
无论是寻求积极评价,还是逃避负面评价,我们像爱惜生命一样呵护我们脆弱的自尊。遗憾的是,通过自我增强换来的高自尊是虚假的高自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虚荣心”,并不能成为我们抵抗贫穷侵袭的坚固防线。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高自尊呢?
实现高自尊:降低不合实际的抱负
现代心理学之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提出自尊等于成功与抱负之比,即自尊 = 成功÷抱负。也就是说,自尊不仅取决于成功本身,还取决于对于成功的预期。要么获得高自尊,要么获得更大的成功,要么就降低抱负,或者二者兼有。
对于更大的成功导致更高的自尊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降低抱负这一说法,却让人感到有点不舒服——都说一个人应该有鸿鹄之志,而不是为五斗米折腰,为什么获得高自尊却要反其道而行之?这不就成了一个胸无大志,庸庸碌碌的人么?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在《大鱼》这部充满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电影里,有这么一句父亲告诫儿子的话:“在小池塘里,你是条大鱼。可现在这儿是大海,你会淹死的。”这句话的背后就是教育心理学家马什发现的“大鱼小池塘效应”。
马什教授的研究对象是那些智力超常的儿童。他发现,在普通班里的超常儿童要比在超常班里的超常儿童学业成绩更高,且焦虑水平更低。更重要的是,在普通班的超常儿童有更高的自尊。
随后,马什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的侯杰泰教授在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欧洲的26个国家和地区,中科院心理所的施建农教授在我国,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发现该现象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同样能力的学生,无论是超常儿童还是普通学生,在平均能力较高的学校,其自尊水平较低,学业成绩也更差;而在学校平均能力较低的学校,其自尊水平较高,学业成绩也更好。
更糟糕的是,学生的志向不再远大,对学业的投入度也随之下降。进一步追踪研究表明,随着在超常班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的自尊水平持续下降。
马什教授用社会比较理论进行解释:因为我们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观点和能力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而比较的结果对我们的行为和自我评价有重要影响。
这就如同一条大鱼从小池塘进入了大河,就不再占有绝对的优势;同时因为竞争对象都比较强劲,会导致其自尊水平不断下降。
相反,当大河中的一条小鱼进入了小池塘——虽然在大河里它是一条小鱼,但是在小池塘里却是一条大鱼,这时候它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其志向和自尊就会得到激励。马什教授把这个现象形象地称为“大鱼小池塘效应”。
在美国有一个家庭显赫的华人高级知识分子,他的父母均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此外,他的父亲还曾在美国三所大学担任教授,并成为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家里有三个小孩,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业最出色的是老大,这让两位弟弟经常感到自惭形秽;老三甚至在高中时觉得学业无望而辍学,到唐人街教移民学英语。老大顺理成章地去了顶尖的普林斯顿大学读本科,在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两个博士学位后,他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但是,他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人知道,因为他并未在事业上取得特别的成就。
他的两个弟弟则只上了在美国比较一般的大学:老二去了罗切斯特大学,老三重拾学业之后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但是他们在事业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老二在40岁时成为斯坦福大学首位华裔正教授,50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60岁就任美国能源部部长。到这里,想必你已经猜出了他的名字——朱棣文。
2009年,朱棣文被哈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作为特邀嘉宾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在这次演讲中,朱棣文自黑他以前的学渣生涯,说:“我现在终于可以向妈妈汇报:我也获得了哈佛学位。”
老三没有走学术道路,而是成为了律师,获得了全美“最佳知识产权律师”“顶尖十大出庭律师”“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位律师”等称号。
他创造了35个重大知识产权纠纷案的全胜纪录,打赢了针对包括微软、苹果、三星等业界巨擘的诉讼官司,为客户赢得了累计超过50亿美元的知识产权赔偿金,创下专利案最高补偿纪录。
朱棣文说:“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众多的家庭中,你常常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笨蛋。”但是,平庸的罗切斯特大学让他重新有了自尊。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饶毅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学生上美国顶尖大学?》。据他多年的海外求学和教授经验,他发现美国顶尖大学的美国研究生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突出,特别容易令初到美国的中国学生失去信心甚至自惭形秽,从而改变人生道路。
所以他建议:“上顶尖大学的本科或研究生院,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或许真的不如上‘次尖’大学或研究生院,后者能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班杜拉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
“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
班杜拉
生于1925年,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
“约拿情结”——我们不仅害怕失败,更害怕成功
根据詹姆斯关于自尊的公式,提升自尊的另一条途径就是获得成功。成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会主动追求的。事实上,很多人害怕成功,会主动逃避伟大的使命。发现这个现象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马斯洛曾经问他的学生:“你们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学生只是红着脸,咯咯地笑,身体不安地摆动。
马斯洛又问:“你们谁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着作?”学生总是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
马斯洛最后问道:“你们难道不想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吗?”这时候,所有学生都回答“想”。
马斯洛接着反问道:“难道你们只想成为一个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平庸心理学家吗?这有什么好处,这不是自我实现。”
马斯洛把学生们在想不想获得成功这个问题上的羞涩忸怩、回避躲闪的心态称为约拿情结。
约拿是《旧约全书》里的先知,他一直渴望得到上帝的差遣,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当上帝真的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时,他却为了躲避这个任务而逃跑了。
约拿情结,指的就是人们对成功的回避,对伟大的拒绝,对成长的恐惧。
马斯洛解释道,人其实不仅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害怕成功的表面理由多种多样:可能是担心高处不胜寒,成功会引起朋友或亲人的妒忌;可能是担心成功之后,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下,会经历尴尬;可能是担心爬得越高,跌得越惨;也可能是担心成功只是昙花一现,荣耀转瞬即逝。
而在这些担心背后,其实是与自尊纠缠在一起的自卑:我们对大多数伟大的人和事物都有一种敬畏感,但是在面对这些人和事时,又会感到不安、焦虑、慌乱、嫉妒甚至一丝敌意,因为他们会让我们有自惭形秽的卑微感。
这种爱恨交织的心理投射到我们自身身上,就使得我们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产生太大的距离。我们害怕因为成功而引起别人的嫉妒与敌意,甚至害怕因为向往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而被别人看成是一个狂妄自大的疯子——我们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了。
约拿情结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我削弱甚至自我毁灭——面对荣誉、成功、幸福等美好的事物时,总是产生“这是真的吗”“我不行”“我不配”等自我质疑,最终采用“要想不被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拒绝别人”的防御机制,把机会拒之门外。
对于这样的人而言,陌生的光明就如同黑暗一样可怕。正是这种对成长的恐惧——既畏惧自身的成功,又畏惧别人的成功,阻碍着我们直面挑战,赢得成功,获得自尊。
弗洛伊德曾受牛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启发,提出了心理动力学,即人是在冲动本身和阻碍其表达的防御之间的冲突中成长。所以,在我们追求健康、完美和自我实现的时候,也得警惕对它们的压制。
很多时候出于安全和归属的需要,人们会把自己真实的个性与思想隐藏起来,而迎合社会中的主流思想,甚至参与对亚文化的歧视和鞭挞。
于是,自由表达成为禁忌,追求卓越成为狂妄。
结语:奔放的人生
人们对于成长的渴望,实现自我的冲动,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是人性的根本。
但是,大多数人总是感到自己并没有真正实现自我,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实现自己的内心愿望,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一矛盾并不是因为外部条件的缺失或自身能力的不足,而是因为我们迷失在成长与停滞、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的冲突中。
于是,他们在强大和无处不在的社会力量和文化压力前妥协,变得温顺、服从、谦恭,放弃质疑和创新,因此也就放弃了让自己成长为最优秀的人的机会。
马斯洛称他们为“萎缩的个体”——在他们谦恭、温顺的表面下掩藏的是恐惧与紧张,因此他们的成长必然是不健康的、不快乐的。
但是,也有少数人直面这样的冲突,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冲突而不是妥协,甚至勇于用被打压的亚文化去替代落后于时代的主流文化,以推动文明的进步。马斯洛称他们为“奔放的个体”——虽然他们大部分会成为主流文化的打压对象,甚至成为在众人眼中的叛逆者和失败者,但是他们的成长是正常和快乐的,他们最有可能成长为杰出人物。
马斯洛说:“如果你总是想方设法掩盖自己本有的光辉,那么你的未来肯定黯然无光。”所以,阻止一个人登上自我实现巅峰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马斯洛
1904年—1970年,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如何成长为一个奔放的个体,马斯洛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在他看来,萎缩的个体和奔放的个体之间的差异,简单地说,“就是恐惧与勇气之间的差异”。
正是这种勇气,最终让《旧约全书》里的约拿在“萎缩”与“奔放”中,选择了自我实现,完成了上帝交给他的伟大使命;正是这种勇气,让我们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它来源于并且只能来源于自信。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