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延迟满足:慢慢来,反而快
米歇尔
如果孩子可以为了将来得到更多棉花糖而控制自己,那么他也就可以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去努力学习而不是看电视,并且他也会积攒更多的钱来养老。
你是愿意现在获得50元钱,还是半年后获得100元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选择半年后的100元是更为理性的行为;但是,大部分人会选择现在获得50元,因为在他们的心理账户里,半年后的100元其实只值现在的30元左右。
这个现象被称为“延迟折扣”,或者更形象一点,我们称之为“时间折扣”。这是因为时间是把杀猪刀,不仅能让英俊少年变成油腻中年,也能让货物的价值打折扣。等待的时间越长,货物的心理价值就越低。
如果要问,300年前的工业革命和现在的信息革命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那么其中一个必然是前者“以物为中心”,而后者“以人为中心”。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提高生产力,从而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更高的货物价值;而信息革命的核心则是让人的需求得到即时满足,从而减少时间折扣以保全货物价值。
1969年,美国军方把四所大学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由此诞生了互联网。从此,我们不需要等10天甚至几个月才能收到他人的邮件和信息。
1989年,蒂姆·李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ww),可以在本地的计算机上显示千里之外计算机上的图片和文字。从此,我们不再需要行万里路,也能对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时政要闻了如指掌。
1994年,杨致远创建了着名的互联网门户网站雅虎(Yahoo!),把互联网上的众多万维网分门别类;四年之后,布林和佩奇创建了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Google),从此大家可以在家里通过互联网查找任何信息,而不用四处寻找专家或去图书馆查询资料;1998年,马化腾创立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腾讯,把人与人的即时通讯搬到了网上。
而现在的京东、美团等提供的到家服务,则是让在互联网上购买的商品快速到达购买者的手中。
生活在今天的世界,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获得即时满足。同时,我们的耐心也降到了最低——一项关于网络视频的研究显示,只要视频的加载时间超过两秒钟,人们就开始不耐烦地退出,仅仅10秒钟的等待就会让一半人关掉页面。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一针见血地总结道:“目光所及,便是一切。”
棉花糖实验:原始社会的享乐主义在今天的投影
对即时满足的偏好,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成年人的专利。早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着名的棉花糖实验,就展示了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有即时满足的偏好。
EXPERIMENT 棉花糖实验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教授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所幼儿园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在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颗这些儿童爱吃的棉花糖。
米歇尔教授告诉他们:“我现在要出去一下,15分钟后回来。你可以在这期间吃掉这颗棉花糖,或者等我回来再吃。如果你能等我回来之后再吃的话,我会再给你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结果,大约三分之二的孩子没有等到米歇尔教授回来就吃掉了棉花糖。也就是说,在这些儿童的心中,15分钟之后的两颗棉花糖的心理价值,不如当下的一颗棉花糖,所以他们选择了即时满足。
为什么我们对即时满足有如此强烈的偏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一个大的时间尺度来理解人类的行为。
在人类进化的这几百万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资源匮乏和生死无常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食物不多,又容易腐烂;外有野兽环绕,内有疾病肆虐。
对于远古的人类来说,未来充满了不可预料的危机,生死未卜,所以有吃的就赶紧先吃掉,落肚为安,而不是储藏起来留给充满变数的未来。
这个猜测,在心理学家基德教授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他的这个实验也是关于棉花糖的,不同的是,参与实验的孩子分别来自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
基德教授发现,那些更偏爱即时满足的孩子,往往来自贫穷的家庭——因为兄弟姐妹的竞争,如果不能快点把面前的糖吃掉,那么糖很快就会被兄弟姐妹抢走。
类似的,心理学家施耐德教授发现,当给高中生一笔两万元的奖金时,来自低社会阶层的学生更愿意立刻把钱花掉,而不是把钱存起来以备未来之需。
所以,与其说即时满足是享乐主义,不如说是人对未来缺乏安全感的自我保护。在恶劣环境中的人类是短视的。
延迟满足:为未来而等待
大约在11000年前,人类在约旦河西岸, 耶路撒冷以北,建立了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镇耶利哥。城镇的形成,使得人类开始免于野兽的袭击;而城镇附近农作物的耕种,使得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以此为开端,道德与法律的产生,军队与警察的出现,人类的环境变得平稳有序,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幅度降低。在这个新的情形之下,即时满足这个由进化形成的优势行为,反而成为了我们今天的负担。
在微观层面,即时满足心理驱使我们暴饮暴食而不考虑未来的心血管疾病,我们寅吃卯粮而不考虑信用卡的高昂利息。
在宏观层面,即时满足心理驱使我们大肆浪费能源而不考虑温室效应,我们对环境过度开发而不考虑未来生态的多样性将遭到破坏。“今朝有酒今朝醉”式的即时满足,其实是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的。
米歇尔教授对那些不愿意多等15分钟拿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发现:
当年那些不愿意等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通常难以面对来自学业和生活的压力与挫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维持与同辈的友谊;而且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分数较低——在参加SAT(美国高考)考试时,他们与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的孩子相比,分数要低200分。此外,成年之后,他们的工资收入更低,且更容易发生肥胖、酒精成瘾或吸毒方面的问题。
米歇尔教授解释道:“如果孩子可以为了将来得到更多棉花糖而控制自己,那么他也就可以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去努力学习而不是看电视,并且他也会积攒更多的钱来养老。”
在物理世界里,时间的分布是均匀的;但是在心理世界中,时间的流淌则是快慢不一。“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控制当下的欲望以期待未来回报的“延迟满足”,正如同基于复利的投资,让财务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例如,投资大师巴菲特仅仅依靠约20%的年平均复利回报率,奇迹般地让1957年的30万美元,滚到了2016年的700亿美元,财富增加了2000多倍。复利投资有两个前提:一是不能把利息拿出来消费,而是需要再次放入到投资之中,因为迟来的回报比当下的收入更值钱;二是要慢,这里的慢不是指做事拖拖拉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指心境稳、步伐稳、过程稳,不冲动、不冒进。
所以,儿童时期多等的这15分钟,收获的不仅仅是多一颗棉花糖,而是放大成了一个成功的人生。正是基于这个发现,以专门招收差生而出产优等生闻名的美国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学校,其核心理念就是延迟满足决定人生。这一点在学校的校训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先别吃棉花糖!”
误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就要延迟眼前的诱惑,但是,我们要延迟的时间并不是以小时、天或者月为单位,而是以年为单位。
例如,要成为一名医生,需要12年;成为一名律师,需要8年;成为一名程序员,需要4年。那么,在这漫长的等待收益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如何来做,才能让我们熬过这漫漫的寒窗苦读夜无眠,为了梦想的那1%,去做人生中从来不愿意做的99%?
“延迟满足”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先吃苦,后享乐”,也就是社会公认的一个人应对人生痛苦的“有效策略”——不怕吃苦,敢先吃苦。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建议通过重设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来实现“延迟满足”。他说:“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而是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痛苦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但是,想要重设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那就必须迈过两道难关:直面痛苦的勇气和承受痛苦的能力。这两道难关,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难以跨越的,正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小豆子哭着喊道:“那些成了角儿的,得挨多少打啊!”
网络上有一类文章,我称之为悲情文。所谓悲情文,就是刻意用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直击你的泪点。比如,一个来自贫寒家庭品格高尚的高考状元在社会上辗转挣扎,虽吃苦耐劳勤奋向上,最后还是贫困交加英年早逝。
这类卖惨的文字模式其实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而是自古就有。西楚霸王在乌江边上自刎时感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把失败归结于天时的不利。南朝诗人鲍照更是将这郁郁不得志的悲情文发挥得淋漓尽致:“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意思是,自古以来,圣人贤者多半贫穷而地位低,更何况我们这些身世寒微而又耿直的人呢!
这类悲情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吃的苦不够多,承受痛苦的能力不够强;怀才不遇,都是由阶层固化、官场腐败、社会堕落和小人当道等外在原因造成的。
要让他们向内归因,承认是因为能力不足、才华欠缺而又期望过高,会直接戳伤他们脆弱的自尊,让他们暴跳如雷或者一蹶不振。这也是导致我们痛苦的主因。
更关键的是,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逃避痛苦。试图用意志力来对抗这个本能,从而接纳痛苦,短期也许是可行的;但是长期来看,是无效的。
这是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而凡是需要集中注意力、克服困难的事情都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教授形象地将意志力比作肌肉的力量——储备有限,用多了就会消耗殆尽。
让情况变得更糟的是“讽刺性反弹”效应。还记得第一章第一节里提到的粉红色大象吗?
在实验中,大学生的确能用意志力非常好地去控制自己的思维,不去想这只粉红色大象。但是,实验结束后,意志力被消耗殆尽,粉红色大象的身影就不断地出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持续几天甚至几周。
“讽刺性反弹”效应就是说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平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正如我们努力减肥,结果是越来越肥;规划越宏大,拖延症就越严重;越是努力自控,就越是狼狈失控。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研究表明,一个人吃的苦越多,他可能越偏爱即时满足。
心理学家范尼斯特等人对比了在蜜罐里长大的美国“80后”(在1981—1999年出生的人)和在苦难中成长的“65后”(在1965—1980年出生的人)对延迟满足的偏好。
65后在80年代的经济衰退中成长,又经历了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在他们成家立业之际还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因此牢骚满腹、焦躁不安。他们经历的这些苦难,并没有让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偏爱延迟满足。
而生长在信息爆炸和充满高科技时代的80后,更具有乐观的态度和天生的优越感,且自我意识更强。他们偏爱的,是延迟满足。当今的中国,其实也有类似的代际差异。大家不妨观察一下国内85后与75后在吃自助餐时的行为——停不下来的,通常是65后。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总结道:“与心做斗争是很困难的,因为每个愿望都是以灵魂为代价换来的。”
赫拉克利特
约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80年,古希腊哲学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第一个提出认识论的哲学家,着有《论自然》。
正确的办法:慢慢来,反而快
严格来讲,买彩票也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行为——为了未来的大奖,用抑制当下消费所节约下来的钱去买彩票。但是社会并不偏爱这种“延迟满足”,即使是那些中了大奖的幸运儿。
例如,惠特克曾是一名百万富翁,他白手起家,创立了一家拥有上百名员工的建筑公司。他家庭和睦,妻贤子孝。但这一切都因为他的中奖而改变了。
2002年的圣诞节,他花了大约100美元购买了强力球彩票,奇迹般地中了3.14亿美元,成为当时美国彩票史上最大的赢家。
但是,在短短的7年里,他酗酒、酒驾、炫富被抢,几乎败光了所有的意外之财;他的外孙女因吸毒过量死在了郊外,妻子与他离婚,公司倒闭,最终一文不名。
惠特克的故事不是个例,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的调查统计发现,大约70%的彩票中奖者最后都宣告破产、欠债甚至锒铛入狱,他们破产的最主要原因是肆意挥霍、赌博、吸毒和投资失败。
有人说,这是彩票大奖的诅咒。其实本质原因还是在于实现未来目标的快与慢上。买彩票暴富的延迟满足在本质上与即时满足并无差异,因为买彩票暴富追求的是快。
不仅仅是买彩票,在当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之下,“快鱼吃慢鱼”被创业者奉为金规玉律,拼速度、拼效率、拼融资,就连过马路都想闯红灯,哪有时间去思考“欲速则不达”这种问题。
但是,追求快速满足,往往带来的是快速透支。这是因为过快的自我满足,就如即时满足一样,一方面让我们心生愉悦,而另一方面则让我们短视。
慢慢地,企业不再关注公司的成长与发展,而是被日活、转化率、复购率和现金流这些投资人所看重的指标占据了所有的注意力。短视就必然带来短命,跑得快未必能跑得远,所以也难怪如今很多创业公司在早期就夭折了。
在众多的互联网创业者中,“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认为,延迟满足是他最重要、最底层的特质。他认为一个不值得追求的延迟满足是:“如果你一毕业,就把目标定为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你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很大影响。你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不愿冒风险。”
而一个值得追求的延迟满足是:“持续学习进步,始终保持克制,做事不设边界,不对当下满足,专注长期目标,鲜有焦虑迷茫。”
在张一鸣眼里,如果把职业作为追求外在物质的手段,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信念、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延迟满足的本质是在保持当下均衡发展的前提下,把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慢慢来,反而快。
人的终极价值: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伟大的事业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个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内在本性,并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的心理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该学派的创始人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将人的内在本性分成了由低到高的五个需求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
人的五个需求层次
生理需求,是指对空气、水、食物、睡眠和性等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的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命和繁衍就会受到威胁,所以生理需求是人的动物属性的最首要体现。
在工作中,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就是以满足生理需求来激励员工的。
第二层次的安全需求,是指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的需求。我们的智能以及我们的情感,就是通过追求安全需求而不断进化出来的产物。大到城镇的出现与国家的萌芽、社会道德与法律体系的建立,小到公司的规章制度与五险一金的福利,其目的就是为人提供安全的需要。
第三层次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包括友情、爱情以及隶属关系。人不仅是一个生物性的动物,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一方面我们是构成社会网络的一个个节点;另一方面,我们所构成的社会又定义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
事实上,对人最严重的惩罚,不是生理上的刑罚,而是将其流放孤立。
此外,除了朋友、恋人和夫妻这种对等的关系外,孔子所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更是构成了我们社会层级的礼仪与从属。所谓家族、阶级、民族和宗教,便是基于此而产生的。
第四层次是对尊重的需求,包括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等自尊与自信的内部尊重,以及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能力和成就能得到社会承认的外部尊重。
无论是内部尊重还是外部尊重,指的都是一个人的价值感,也是延迟满足所应当追求的收益。只有当一个人基于正确的生活意义而行动时,他才能体会到强烈的个人价值感,才会满足对尊重的需求。
最后一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
自我实现,并非要像爱因斯坦一样提出相对论或者像超级英雄一样拯救世界,而是指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全部潜力,无论这个潜力是大是小。
比尔·盖茨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虽然他的一生会捐献超过一千亿美元给慈善事业,但他并不是最好的慈善家。那些亲临贫困地区或灾区的志愿者、医院或养老院的义工以及放弃度假和其他良好条件来做慈善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慈善家——他们为了帮助他人而甘愿奉献。
所以,为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所采取的途径因人而异,但其核心是要做让自己能够深刻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上的事情。
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价值观、道德观可以胜过金钱、爱人、尊重,甚至社会的偏见。不是伟人才有资格去干一件伟大的事情,而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干成一件伟大的事情,从而自我实现。
上面的五个需求层次,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级。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属于较低级的需求:因为在动物身上我们也能观察到这些需求(比如对资源的抢夺),或者这些需求的一些原始形态(比如猴群的等级)。
这些低级的需求,通常可以通过外部条件(如通过金钱或者他人的给予)得到满足。古时候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和现在的“北京市五环内的小三居”,实现的便是这个级别的需求。
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高级需求:它们无法通过金钱或者他人的给予来实现,而必须通过自我的设定和自我的努力才能实现。
虽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强调,只有在低级需求被满足之后,我们才能进入高级需求中;但是,我们可以不固着在低级需求中,沉醉于物质和金钱的满足,而应当在低级需求得到保障时,就可以将高级需求作为支配我们行为的首要内驱力!
更进一步讲,对低级需求的满足可以是快的,即时的,比如买彩票中了一笔大奖,比如创业的公司被收购等。而对高级需求的满足必然是慢的,因为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在我们的探索和成长中逐渐成型的,并且这种需求是无止境的。
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来都不是能够快速获得的。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延迟满足。
结语:在做人上不分你我,在做事上不分边界,实现自我价值
当下社会,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社会。一方面,科技拉近了人和人、人和社会的距离,让沟通变得更加高效,让学习变得更加便利。
但是另一方面,科技所创造的“快”,也造成了现代人的焦虑与不安——焦虑让人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即时满足却没什么兴趣和价值的工作;而不安则会让人失去自我控制,忽视与未来目标有关的眼前事物,无法真正活在当下。于是,众人只得在焦虑与不安中盲目地加速快跑。
与焦虑不安的人群相对的,是那些在做人上不分你我,在做事上不分边界,更有耐心,更从容专注,读更多的书,思考得更深入,看淡功名利禄,不畏艰险和失败的人。
他们的目标不是如何尽快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不是如何尽快在北京五环内买一套大房子,而是追求生活真正的意义。
只有在这种高级需求的驱使下,人们才能真正心平气和地延迟当下的诱惑,才能耐心而又执着地去等待未来的满足,实现自我的价值。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