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恋—自杀心理预防
失恋是指一方拒绝另一方,而另一方仍情意绵绵,它既可使某些人寝食不安、坐立不宁,又可使某些人痛感孤独、烦恼以至自杀。
为什么会产生自杀举动呢?这要从人的感情说起。“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失恋中最大的痛苦并不在于失去她(他),而是不能彻底失去对于她(他)的爱。她(他)去了偏偏没有把爱情带去,电影上、书本里、大路旁,只要有一个女(男)的,就恍惚觉得有几分像她(他)。在你的内心,她(他)依然是崇高的、纯真的、明亮的。一切东西都可带来联想和回忆。
自此人处在忧愁、沮丧、烦闷、焦虑之中,随之而产生种种的生理反应:由于下丘脑、垂体的作用,肾上腺分泌增加,使得面部血管收缩,人就会脸色变白,显得憔悴;头部血管收缩就会头痛;肌肉松弛,人就会懒怠无力、反应迟钝、消化腺活动下降、味觉功能障碍,也会使人对饮食失去兴趣。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兴高采烈时,即使粗茶淡饭,其味甘之如饴;烦闷抑郁时,纵然佳肴珍馐,食之味同嚼蜡。
精神上的忧郁带来躯体上的不适,两种滋味结合相互作用,可谓“雪上加霜”。因此很容易产生自杀行为。
自杀虽是保密的,但在自杀者身上总有“泄密的窗口”,例如自觉或不自觉地吐露出来一些悲观消极的话。有的人在自杀前数日总是心神不宁、郁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哭泣;有的还常常呆视自己用过的东西,流露出对人世的无限留恋。再如行动上,时有含情凝睇地痴望家人的反常现象,或没有什么理由却送点礼物给亲友、他人等。
自杀又称“寻短见”,“寻短见”就是一时想不通。如果此时周围的人发现上述异常情况,给予因势利导的劝说,渡过“想不通”这一关,自杀就能避免。怎样才能渡过这一时想不通的难关呢?从心理学角度讲,怨、恨、怒,不能单纯压抑。积聚在胸中的怨、恨、怒,像一颗炸弹,怎样平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要靠疏导。具体方法是——释放:心中有怨、恨、怒,要开诚布公地说出来,话不讲不透,一旦疙瘩解开,误会消除,怨、恨、怒便不消自灭。生闷气最伤身体,万不得以可大哭一场。哭是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法。
转移:按照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情绪反应也是属于神经系统的暂时联系,它可以被新的暂时联系所代替。怨、恨、怒时,有一个兴奋灶笼罩整个大脑皮层,这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能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即当怨、恨、怒上涌时,有意识地分散注意力,如去看电影、听音乐、打球、散步,都可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
升华:将怨、恨、怒变成具有社会主义价值的行动,以此来消除紧张情绪,叫做升华。据说德国诗人歌德年轻时曾遭受过失恋的痛苦,几次想自杀。他把匕首放在枕头底下睡觉,终于抑制了这种轻率的行动。后来他把自己破灭的爱情作为素材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着《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事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