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例精神分裂症的精神刺激分析
[摘要]
对10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刺激进行分析。精神刺激包括家庭和社会纠纷(44.1%)、个人问题(20.6%)、工作问题(12.7%)、恋爱和婚姻问题(11.8%)、经济困难(2.9%)、居住问题(1%)、原因不明(6.9%)。其中,青年人常见的为工作、恋爱、婚姻问题;中年人多为人际关系问题;老年人则与慢性躯体疾病引起的情绪抑郁有关。并提示,有精神刺激者的疗效比无精神刺激者好。
[关键词] 精神刺激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刺激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1] 。因此,对精神刺激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必将有助于本病的防治工作。我院1984年1月至1986年4月有213例符合DSM-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病人。其中102例(47.9%)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本文仅就精神刺激作一调查分析。
临床资料
一、精神刺激种类:(一)人际关系45例(44.1%):1.家庭纠纷23例:以夫妻、婆媳或亲属关系不和多见;次为二代之间的冲突,如媳婿关系紧张,赡养矛盾或对子女婚姻不满等问题。2.邻居纠纷13例:主要为孩子之间、公用空间或水电费等问题争吵。3.同事纠纷5例:相互嫉妒,以背后议论为主。4.与领导纠纷4例:为个人愿望未能实现或领导工作作风较简单所致。(二)个人问题21例(20.6%):主要为个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文革”中受迫害(7例)、入党(5例)、晋级(4例)、评奖(4例)或受批评(1例)等。(三)工作问题13例(12.7%):对工种或工作调离不满(6例)、出差错被处分(5例)或对退休有顾虑(2例)。(四)恋爱、婚姻问题12例(11.8%):80%为青年人,主要以失恋为主。另外,老年以私生活不严肃,并以再婚问题多见。(五)原因不明7例(6.9%):均因疾病久治不愈而情绪低沉所致。(六)经济困难3例(2.9%):均为无经济收入的老人。(七)居住困难1例(1.0%)。
二、性别、年龄与精神刺激:本文中男85例,女17例,男∶女=5∶1。两性中的精神刺激均以人际关系(男37例,女8例)、个人问题(男18例,女3例)、工作问题(男11例,女2例)为多见。在年龄中,各年龄组均以人际关系占首位。此外,青年(30岁前)则以工作、恋爱、失恋个人问题多见;中年(31—50岁)则以个人、工作、婚姻离婚或私生活不严肃为主;老人(大于50岁)为常见的躯体疾病、工作(退休)、经济问题等引起的抑郁情绪。
三、婚姻与精神刺激:已婚93例(91.2%)、离婚8例(7.8%)、丧婚1例(1.0%)。上述三组的精神刺激均以人际关系占首位。其中已婚组又以工作、个人问题多见;而离婚组则以婚姻(再婚)为主。
四、职业与精神刺激:1.工人84例(82.4%):以人际关系(39例)、个人(16例)、工作问题(11例)或恋爱婚姻(8例)等多见。2.知识分子6例(5.9%);常见为人际关系(3例)、个人(2例)或工作问题(1例)。3.职员6例(5.9%):以个人问题恋爱、婚姻(各2例)或人际关系(1例)为主。4.政工干部5例(4.9%):恋爱婚姻(2例),或人际关系、个人及工作问题(各1例)。5.家务1例(0.9%),属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工人、知识分子均以人际关系为多见,而职员则以个人或婚姻问题为主,政工干部又多属婚姻问题。
五、文化程度:本文案例中具有小学及中学文化程度者共80例,其精神刺激因素属于人际关系者为74%,其余则为工作、婚姻或个人问题;另外22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则以婚姻、原因不明或工作为常见的精神刺激因素。
六、疗效:在本文有精神刺激因素的102例中,经过治疗后有70例(68.6%)获得显着进步,32例(31.4%)进步;而在无精神刺激因素的111例中,39例(38.2%)有显着进步,72例(61.8%)进步。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P<;
0.01),可见有刺激因素者疗效较好。
讨 论
精神刺激与精神疾患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2,3] 。Jacobs等[4] 对比了精神分裂症和正常人群在一年内的生活事件,发现前者比后者高出50%。而在本文213例精神分裂症中,有精神刺激因素者为102例(47.9%),基本与文献报道相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可反映社会的变化情况,如果家庭及其周围环境稳定就能减少精神刺激,达到社会的安定。目前我国仍以大家庭形式为多见,极易因为经济、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成员之间的矛盾增多,精神刺激存在的机会也较大,再加上居住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复杂,会使多种纠纷成为主要精神刺激。据国内报道[2] ,人际关系占精神刺激的21.5%,而本文为44.1%,其中大多数为家庭纠纷,由此可见家庭安定的重要性。
男女两性因体质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其精神刺激也有差异。国外女性则以家庭问题、亲属死亡等为主,而男性则以失业、经济困难等为主。而本文中两性的精神因素均以人际关系、个人或工作等问题为主,其相差不大,可能与本文中女性病例较少有关系。
年龄和精神刺激的种类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本文资料中,小于30岁者以工作、恋爱或个人问题上多见;40—50岁者以文革中受迫害或人际关系为主;大于50岁者又以躯体疾病、经济困难居多。这是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组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文化程度与精神刺激也有关。本文资料表明,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工作或经济问题等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少,但“文革”中受迫害、受处分等个人问题又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有所增加。说明不同文化程度的个体对各类精神刺激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精神刺激引起精神活动异常的病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且其内容和性质是否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历来有各种观点,但不少学者仍持肯定的倾向[5] 。因此,减少这些精神刺激因素对本病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镇夷:《临床精神医学(精神医学丛书)》,第一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页301。
[2] 高之旭等:《反应性精神病生活事件的调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4年第6期,页369。
[3] 王善澄:《情感性精神病与精神刺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年第5期,页306。
[4] Jacobss, et al. Recent life event and Acute schizophrenic psychosis. J Nerv Ment Dis 1976; 16(2): 75.
[5] Paykel E S, et al. Life event and Depression. Arch. Gen Psychiat 1969;21:753.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