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科医生话宋词——读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及“物是人非事事休”想到重视关注抑郁障
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晚境凄凉,写下了个人身世的哀痛和河山破碎的感慨,词风转为伤时念旧、沉郁凄婉。《声声慢》一词起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7句叠句,14叠字无一个愁字,但充满愁绪。“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深秋时节,忽冷忽热,然触目所及都是冷寂萧然,最难以将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喝酒能消除内心的痛苦吗?只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斩水水更流。“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抬头望见自白而南的大雁,而伤心落泪,却又发现这雁还是当年寄锦书给丈夫的旧相识,雁依旧,人已亡,今昔两照,倍感悲凉,怎能不让她肝肠寸断、撕心裂肺?“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夫亡家破,庭院里满地堆积黄花,憔悴衰败,还有谁和她一起摘菊、赏菊?任那些花儿独自绽放,又独自凋零飘落。“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自一人坐于窗前,不禁自问:怎么才能熬过这漫漫长日,等到天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细雨绵绵,梧桐叶上的雨水滑在台阶上,一点一滴,面对此情此境,单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清,怎么能说得尽呢?另一首曰:“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是说风物依旧,人事已大大不同于前。“事事休”,即一切事情都完了。“日晚倦梳头”,连基本梳理头发都不想动,举止情态,表现内心的抑郁苦闷、百般聊赖。“欲语泪先流”,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已簌簌落下,说明她满腹忧伤无法控制。为什么如此愁苦?“风住尘香花已尽”,为春天已去,百花凋零而忧伤,意喻过去一切美好事物已逝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并不是担心船小而是“愁”重船也载不动。词中的尽、倦、休、泪、愁,明显地反映出作者持续的心情低落,言行举止有抑郁的特征。
据说李清照与宋相秦桧是表兄妹关系,如果她的价值意义符合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意义取向,生活哲学态度与社会现实生活规则不相冲突,如果她是拙于应变、随波逐浪的等闲之辈,肯定不会流离失所,饱经战火煎熬。然而,她偏偏追求完美,办事认真,耿直、倔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又想到我国某位杰出的神经科专家,“四人帮”粉碎后率领专业医学团体赴美国考察,结果自认与老同学相比作出的成绩很小,感到自责,有负罪感,对不起党和人民。而实际上他在当时环境下如此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不幸离开了人世。如果不是如此追求完美,以至于不允许有任何挫折,也不至于如此这般结局。我还想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谈到电影中廖仲恺的扮演者,也是办事认真,工作尽责,追求完美,不允许有任何闪失的演员,特别是他在扮演廖仲恺遭暗杀中弹倒地的镜头时,硬朗挺拔的动作,以至完全活现出廖仲恺生前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但是这些准确无误的动作,是他在一遍一遍的练习中形成,跌倒那么多次数,吃了那么多的苦,如果不是追求完美的信念支撑,他那些卓越的表演能完成吗?可惜呀!他感到心情沉重,日子难熬,没有兴趣,厌世以至趁家人不备……英年早逝。
确实要注意追求完美、办事认真需要掌握好分寸,真理迈过一小步就是谬论,要恰到好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特定时候也需要“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要顺势而为,顺时而为,超脱一些,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据相关资料,患有抑郁障碍的人,为人处世的性格可能为:1.做事认真仔细,期望过高,追求完美。2.比较爱听表扬的话。3.不允许有挫折。4.以偏概全(例如某事被上司批评,则认为我是无用的人,过去没有成功,将来不会变好的)。5.处事刻板,倔强,固执,缺乏灵活性和随机应变。6.适应环境能力较差。7.行为反应幼稚和不成熟。8.情感反应易走极端。
现在虽然不是“小楼昨夜又东风”,但仍是对外开放、市场经济、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充满竞争、人员下岗,工作节奏加快,家庭矛盾,婚姻变化快,子女教育问题突出,人际关系复杂,稍有处理不当,对人的心理活动、情绪产生波动,“才下眉头,却又上心头”,降低脑内5-羟色胺的浓度,易诱发抑郁。因为抑郁影响每个人,让我们从下面的内容中更加关注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以心境显着而持久的改变(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缓解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预后一般较好。
典型症状有三:1.情感低落,对任何事物高兴不起来,感到无意思。2.思维缓慢,低声细语,内容简短,缺乏主动言语。3.行动减少,卧床独居一隅,懒于梳洗。下列症状亦较常见:自杀意念或行为,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特别是早醒),疲乏,困倦,精神萎靡,精力不足,有一种无助感,绝望感,信誉减退,阳痿或闭经,焦虑,激越,自责自罪,晨重夜轻(早上醒后重,下午,傍晚减轻),疑病观念,慢性疼痛,内感性不适,主要表现为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且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部位,例如感到某种牵拉、挤压、撕扯、转动、游走、流动、虫爬等特殊感觉。另外,社会交往、人际关系较前明显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孤独。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江开达教授今年在沪举行的第一届抗抑郁论坛上说,目前我国有50%—80%的抑郁症患者不寻求治疗,15%—2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全国地市级以上非专科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还不到20%,抑郁症的误诊率高达50%。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