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扭转误解,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在日常诊治及阅读文献和与人交流过程中,发现许多患者及家属、普通老百姓,对精神疾病认识存在许多误解,以致对治疗、康复、预后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消除这些误解有利于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对增强防病、治病、康复理念有重要意义。
误解一:精神病患者都受过刺激
实际上许多精神疾病发病时精神刺激并不明显,有的根本就没有,有的精神刺激只能算是诱因,根本的原因还是病人自身的原因,比如有些青年学生受到老师批评、考试不及格后出现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不能说患病就是老师的批评引起的。
误解二:精神病患者都性格内向
事实上,性格因素是易患某些精神障碍因素之一,但不是重要或唯一的因素,性格与遗传素质有密切关系,有性格不良的人患病风险会明显增加。决不可单纯以为这是主导因素。
误解三:精神病患者是中邪闹鬼
确实,有些精神病人感到肚子里有东西窜来窜去,眼睛看到古怪物体,等等,误认为鬼神附体,身上有鬼作怪,要驱鬼。为此花重金算命、念经,去庙里求神拜佛,甚至请“跳大神”驱鬼,结果劳民伤财。
误解四:这属于一种遗传病
精神病的遗传非常复杂,多数精神疾病很可能不是一个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多基因遗传可能性较大。基因与发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是患病风险或机会。
误解五:治愈后无需服药
大多数精神疾病很难一次彻底性治愈,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有的需要终生服药。专家总结分析了24篇应用抗精神病药预防复发的研究资料发现:1018例服用安慰剂,有698例复发,复发率为65%;2171例服用抗精神病药,有639例复发,复发率为30%。统计显示,长期维持服药复发率远远低于不服药者。
误解六:长期服药会形成依赖
各种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类药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前者长期服药不会形成成瘾性。精神类药物包括吗啡、杜冷丁等止痛药物,具有成瘾性,不能长期使用。而一些镇静催眠药如安定类成瘾性非常低,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不会有任何问题。
误解七:只注重心理疏导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精神疾病多有大脑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需要用药物来改善结构和功能。除部分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仅靠心理治疗就能解决问题外,其他都需要药物、环境、心理治疗或三者之间组合治疗。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