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怪的近似回答
火车到上海终点站,在清点人数时有一位40岁上下的女士硬是不肯出车厢。工作人员将其带到办公室询问地址时,她突然拿出水果刀划开手臂6厘米长的口子,然后夺门而出。
当地人员带其就诊,这位女士双手护头,平步入室,安静坐于一处。询问情况时,她能回答一部分。对于从何处来、去何处、有何目的,却不知道如何回答。询问其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则回答“白天”。又询问站在一边穿白大衣的女同志是干什么工作的,则回答“女人”。给她看一元硬币,并问是多少钱,回答“钱”。又问其2加2等于多少,回答“3”。可见这位女患者所作出的回答极其相似,但又不准确,似乎有“痴呆”表现。当医生暂时离开病房时,她便对身边看护说“解开保护带,我要上厕所和喝水”,说话时眼睛灵活地张望四周,显得非常机灵,整个活动过程看不出有精神病的表现。
这种精神症状表现在精神病教科书上描述为近似回答(顺意作答);患者能理解向他提出的问题,但给予近似和似是而非的回答,给人一种故意、做作的印象。如2+2是3,2+3是4。多见于假性痴呆。假性痴呆这种情况非为真正的痴呆而徒有“痴呆”的外表。多系精神因素引起,其表现可有“故意做作”的惊异表情,行动似乎幼稚荒谬但目光仍显机灵;对简单问题不能正确回答,而需要复杂思考的提问却反应敏锐;极平常的记忆已丧失,而极细微的事件反而牢记未缺。常见于癔病和反应性精神病。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无抽搐治疗、心理治疗三结合同步进行,经治疗后,消极自伤举动消失。这说明智能是好的,存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多系精神因素积压过多引起,若深层次社会心理因素得到释放,病情可获得缓解。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11年12月23日)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