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别让价值观生病
梁冬:说到“内格”,其实是自己跟自己打架的过程,在很多时候,是因为“心”和“意”之间的冲突导致的。
“内格”,其实在很多时候,是因为“心”和“意”之间的冲突导致的,比如说阳痿,在意识层面,它特想起来,但就起不来。这就是心和意的冲突。
徐文兵:就是先天赋予你的神明和后天灌输给你的意识之间的冲突。
梁冬:所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徐文兵:比如说阳痿,在意识层面,它特想起来,但就起不来,这就是心和意的冲突。再比如说,我的心跳得特别慢或者特别快,老想拿意识去控制它——“心跳快点”或者“心跳慢点”,它不受你控制。人只有在心和意沟通好了,身心处于一种和谐共振的状态时才会协调一致,这样人的一生才不会活得痛苦。所以我觉得有些问题说到根儿上,都是价值观的问题。
神是固定不变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去知“道”,然后去行“道”,把“道”变成我们身体的主宰(本心或者本神),然后顺应着本神去做事。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先观察孩子的天性,然后再去启发、诱导、顺应他的天性去做事儿,这样孩子过得就很快乐,你也就完成了你的任务。
否则的话,你就是在制造一个个的病人。所以说到根上,很多病人其实就是逆四时阴阳,没跟着天的点儿走。还有个问题就是,没跟着孩子的本神走。
最后一句话是中医里的一句经典——“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但很多老百姓理解为“中医治不好病,让人做做保健吧。”
梁冬:我觉得,“未病”的“未”字含义挺深的。
徐文兵:有个词叫“别来无恙”,“恙”是指小毛病;有点细微的病症出来了叫“苛”;如果病来得快,去得也快,比如说发高烧,第二天就退了,这叫“疾”;如果已经有了明显的形质改变,这才叫“病”,意思就是落下把柄了。
法院判案的时候,我们经常说“你得有证据”。比如说发生了“家庭暴力”,要验受害者的伤,看是一度、二度还是轻伤,你得有伤才行。那你想过没有,家庭有冷暴力,这样的暴力行为,肉体上是没有任何损伤的。精神上的虐待更痛苦,但是你又拿不出证据来,你说法院怎么判?没法判。但这个家庭存在冷暴力是不是问题?这就好像我现在身体特不舒服,到了医院,查不出毛病。记住,这是医院无能,不是你没问题。这时,你就要去找一些超于物质以上的养生概念来判断。
中医讲“气”,讲“神”,你就应该去找中医来调理。已经到了有形有质的阶段时才叫“病”。古人用字很讲究,我们现在是乱用,把“疾”这种小的问题叫成“病”。
精神上的虐待更痛苦。
真正的“病”是有把柄,大家都能看得见的,有些经过特殊训练的、高明的医生能感觉到。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叫《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的第一句话是“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就是站了一会儿。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是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说的话。
桓侯说:“寡人无疾”,我没事。第二次扁鹊复见,拜见的时候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你看,换字了。
梁冬:不是“疾”,而是“病”了。
徐文兵:扁鹊走了以后,桓侯还说了一句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什么意思?这帮当大夫的,专门就给那些没有太大问题的人治,最后还收人钱,以此作为荣耀。扁鹊说当你的疾在腠理时,说明它还只是个小毛病,还称不上病。“汤熨之所及也”,用药泡点水,烫烫洗洗就好了。所以,它叫“疾”。
等到疾病往里面发展了,“君之病在肌肤”,或者“君之病在肠胃”,他用词很讲究。我们讲了,不是说你不舒服了、难受了就叫“病”。只有已经有了形质的变化时,才能称得上病。
那至人就更不用说了,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就已经给你调整好了。如果是圣人,那他就不会等到“疾”变成了有形有质的“病”时才给治,在病还没有成形之前,他已经开始治了。而且,它的下一句话叫“不治已乱治未乱”。
我讲了当心神失去对身体的控制,这局面就叫“乱”。此外,如果五脏失去了“生克制化”——相生相克的规律,一脏独大,或者是某脏的功能变得过弱,这也叫“乱”。“此之谓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如果你等到大病已经形成以后才给他服药,那就晚了。
当心神失去对身体的控制,这局面就叫“乱”。此外,如果五脏失去了“生克制化”——相生相克的规律,一脏独大,或者是某脏的功能变得过弱,这也叫“乱”。
梁冬:“病已成而后药之。”
徐文兵:古人讲“用药”,一般指内服药。扁鹊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通“剂”)之所及也。”“火齐”就是拿火熬上内服的药,得病以后必须得吃药了。如果等到身体已经一团乱象了,阴不降,阳不升,气血逆乱的时候,你再去调理。就好比“譬犹渴而穿井”,就是说你渴了才打井,这样就来不及了。“斗而铸锥”,敌人来了,马上就要上战场搏斗了,这时你才去打造兵器,“不亦晚乎!”是不是太晚了点呢?这是古人的谆谆教诲。
梁冬:好的管理者应该在事情发生之前,在别人还没有感觉到的时候看到端倪,然后把问题化于无形。
徐文兵:你知道病人感激大夫的时候,都感激什么样的?
梁冬:能起死回生的大夫?
徐文兵:对。病得不行了,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你把他救了,他才感激你。如果你都没什么感觉,就跟蔡桓公一样,认为“寡人无疾”。这时候,我就算帮你拨弄好了,你会感激我吗?不会,你甚至还会怪怨我!所以,古人讲“医不叩门”,从来没有医生会主动来敲开你家的门,说:“梁冬,我觉得你最近太累了,我给你调理调理。”
真正懂得养生的人,总有几个知心的大夫、好朋友,这是可以交心过命的。一到换季的时候,你去找大夫帮你调理一下身体,那你在这一季或是这一年都将过得很顺。
所以,医患之间这种互相信任关系真是不好协调。真正懂得养生的人,总有几个知心的大夫、好朋友,这是可以交心过命的。大夫说的话,他绝对信,而大夫也真心地帮助他,而不是去诈他的钱财。一到换季的时候,你去找大夫帮你调理一下身体,那你在这一季或是这一年都将过得很顺。
但是现在,有多少医患之间是有信任感的?给人送红包的时候,送的人还怕人家不收,被送的那个人则怕收了红包,万一出事故了,怎么办?
我觉得世界上有两种职业只能靠良心,你就是定制再多苛刻、细致的法制也限制不了他,一是老师,一是医生。
世界上有两种职业只能靠良心,你就是定制再多苛刻、细致的法制也限制不了他,一是老师,一是医生。
梁冬:而这两个领域就像有些人批评的那样,恰好是改革改得比较不纯粹、不太好的领域,所以才有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