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节 名词解释
167.内视。
内视和注意、意守同为一个意思。在五步功法中用内视一词更合理、灵活一些。
168.前三田。
前三田是中丹田(心窝部)、下丹田和上丹田的总称。
169.后三关。
后三关是缘督脉的尾间、夹脊和玉枕的总称。此三处在练功通督时不易通过,故谓之关隘。
170.尾间。
就是尾骨部位,此处为长强穴。是通督的第一关。
171.命门。
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之间。虽不是关隘,但真气活跃。功中感两肾汤煎、命门火炙等正是在此处。
172.夹脊。
在第五胸椎和第六胸椎之间,神道穴部位,为通督的第二关。
173.大惟。
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为六阳之会穴。虽不是关隘,但通督时真气在此冲动明显。
174.玉枕。
在枕骨大孔部位,此处为风府穴,是通督脉的第三关,真气最不易通过,谓之“铁壁”。真气一旦通过此处,就是通督的标志。
175.五(六)脏六腑。
人体六脏六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六脏为肝、心、脾、肺、’肾、心包,它们的共同生理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为胆、小肠、胃、大肠、膀胧、三焦,它们的共同生理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176.三焦。
是人体上、中、下焦的总称,主相火,为六腑中最大的一腑,根于命门,与各个脏腑经络生理关系非常密切,是全身通调气机的道路。
177.经络。
是人体真气运行的通路。直行者谓之经,旁行者谓之络。“经”是经过及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是联络的意思,是“经”的分枝,联系着阴阳各络。经络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独特系统。五步功法体现了经络的实质。
178.十二经脉。
是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恍),足三阴(脾、肝、肾)的总称。由于它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179.奇经八脉。
为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脉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都是单经,故称为奇经。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溢蓄、调整、振奋作用。
180.督脉。
循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诸阳经均来交会,故有“阳脉之海”之称。统领全身诸阳经,具有调节诸阳经经气的作用。
181.任脉。
循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额部。诸阴经均来交会,故有“阴脉之海”之称。统领全身诸阴经,具有调节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182.冲脉。
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目下。十二经脉均来汇聚,故有“十二经之海”之称,亦称“血海”,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183.带脉。
起于季肋下,环行腰间一周,状如束带,有约束诸经之功能,使经气不横逆。
184.阴维脉。
在头顶百会穴前一寸三分处,与六阴经相联系,会合于任脉,主一身之里,调节六阴经经气,以维持阴阳经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185.阳维脉。
在头顶百会穴后一寸三分处,与六阳经相联系,主一身之表,调节六阳经经气,以维持阴阳经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186.阴跷脉。
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上行。为会阴穴。
187.阳跷脉。
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上行。在尾骨上二节,为腰输穴。
阴跷脉和阳跷脉分别循行,交会于目内毗,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188.喻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人的部位,为经络循行路线上的各个特定点。人体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体表的脑穴有三百六十五个。
189.少火生气。
练功至丹田有了明显感觉,就将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用文火温养,谓之少火生气。
190.壮火食气。
练功中呼气太用力,意念太重,致使丹田热烫,口干舌燥,耗伤阴液,谓之壮火食气。
191.文火温养。
古人将呼吸比喻为风,将热能比喻为火。风盛则火旺,呼吸用力则热能增强。反之,风微则火微,呼吸和缓则热能温和。文火温养,是指呼吸微弱调匀,止于丹田,好象炼丹时用文火慢烧一样。通常在第三步功之后,意在培养真气,蓄积力量,使热气汇集丹田,旺盛生机,阴阳调和,为通督打基础。这是五步功法的重要环节。
192.小药
古炼丹术语。过去炼丹有种、采、炼、养等层次,其中“采”分别为采小药、大药。在五步功法中,真气沉人丹田,丹田反应明显,如丹田运转、丹田开阖等现象出现时,宜文火温养,谓之采小药。
193.大药。
练功至丹田饱满,会阴跳动,一阳来复,阳盛阴极,自觉性功能活跃,有欲泻之势,即应凝神定意,采药归炉,文火温养,勿令走失,谓之采大药。此为“气成精”的层次。
194.采药四字诀。
古炼丹术语。即吸、舔、撮、闭。《类修要诀》:“撮提谷道,舌抵上愕,目闭上视,鼻吸莫呼。”为采大药的层次。吸,就是吸气;舔,就是舌抵上愕,把上愕的两个孔堵住;撮,就是提肛,闭锁前后二阴;闭,就是闭住五官九窍,耳不外闻,月不外视。这是下丹田真气饱满,达到一定程度时,真气下行,刺激性神经和泌尿生殖系统,引起性欲冲动和欲排精时所采用的办法。
195.五气朝元。
练功至真气运行畅通,五脏功能改善,其精微同归丹田关元,即五脏之气同归关元,谓之五气朝元。
196.三花聚顶。
三花者,精、气、神也。练功小周天一通,百脉相继通畅,精气神会于头顶上丹田百会,人体生理将起到根本的变化,尤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更加协调有序,谓之三花聚顶。古人说:“若得不老,还精补脑”,此为后天返先天的层次,是练功最要紧的一段功夫。
197.炼精化气。
五步功法第一、二步功,调整呼吸,摄取阳精(氧气),推动心火下降,振奋脾阳,加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效地摄取阴精(养料),随血液循环,运送周身,渗于组织间隙,供细胞摄取,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热和能,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此为炼精化气,是五步功法的初级阶段。
198.炼气化神。
真气沉丹田后,通过第三步功,培养真气,丹田充实有力,即缘会阴绕尾间转人第四步功,经尾间、过命门、冲夹脊、透玉枕而通督脉。小周天一通,大周天即通,肾水不断灌溉脑髓,大脑的本能力量加强。脑为元神之府,故称为炼气化神,是五步功法的中级阶段。
199.炼神还虚。
通督后,进人第五步功,意守上丹田百会处,现出灵动活泼的信息,古称为“性理”。百会为百脉之会,此窍通而百窍通,全身通畅舒适,体呼吸旺盛,一念不起,上中下三丹田互相吸引,为深度人静之虚无佳境,达到虚无生气,生生不息,谓之炼神还虚,是五步功法的高级阶段。
200.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此为通督后继续练功的处理方法。有欲,是思想还不平静,练功还有杂念;观窍,守住下丹田,寄托思想。无欲,真气发动起来,进入无思无虑境界,能安然久坐;观妙,上丹田有了活动,出现灵动活泼现象,非常玄妙。意为练功还有杂念时,可用守窍(下丹田)办法,以一念代万念;当达到人静后,上丹田有反应,可静守上丹田之玄妙。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