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标明不准偷看,人们越是想看个明白
一家酒吧在门口放了一个大酒桶,桶壁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不准偷看”。路人纷纷猜测里面是什么,胆大者竟跑过去要看个究竟。他们把头探进桶里,一股清醇芳香的酒味扑鼻而来,酒桶底隐约可见“本店美酒与众不同,请享用”的字样。结果,不少人酒瘾顿起,就到酒吧里畅饮几杯。于是,这家酒吧的生意比周围的酒吧都好。
大多数经营者都习惯于正向思考,于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商家的正面宣传——我的商品多么好,我的商品多么便宜,我的商品性价比多高……殊不知,利用逆反心理,求异思考,引起人的好奇感,能招揽更多的顾客。这家酒吧的老板就是利用逆反心理来刺激顾客的好奇心,越是标明不准偷看,人们越是想看个明白。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在做生意时,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产品卖点神秘化。比如:我的笔写出来的字有香味,这种产品肯定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皇冠牌香烟一度在西欧的某个海滨城市滞销。有个推销员看到在海滨浴场有许多禁止吸烟的广告牌,于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在各旅游景点和公共场所到处张贴广告:“吸烟有害健康,此地禁止吸烟。‘皇冠’也不例外。”人们看到这则广告后,都有这样的疑问:“皇冠是什么烟?它有何不同之处?”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烟民们纷纷购买皇冠香烟一尝究竟。结果,皇冠牌香烟在当地一炮打响,成了的畅销货。这个例子更进一步说明,好奇心很容易让人们记住你的产品。
当人们对于面前的事物难以理解,觉得新鲜有趣的时候,想要了解它、尝试它的好奇心就产生了。所以,促使消费者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是商家的一个有效手段。
日本的一家商店生意冷清。为了吸引顾客,老板在商场顶层设了一个小动物园,兼营金鱼、热带鱼、乌龟等小动物。这下,不管是成人还是孩童,都喜欢来这家商店,观赏的同时也买了不少物品,结果这家商店扭亏为盈。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所以销售员也可在推销产品时制造一些悬念,引起客户的注意和兴趣,然后迅速转入洽谈阶段。如果你的产品或者你对产品的描述可以激发客户的好奇心,那么你就再也不用担心销售了。
一位销售新型打印机的销售员推开客户办公室的门时,礼貌地对客户说:“您好!您想知道一种能使办公效率提高又能有效降低成本的办法吗?”这样一说,哪个客户不心动,不想探个究竟呢?当客户的好奇心被紧紧抓住以后,销售员就不失时机地,宣传新型打印机的诸多好处,最终实现了销售的目的。
在一次贸易洽谈会上,卖方对一个正在观看公司产品说明的买方说:
“您想买什么呢?”
买方说:“这里没什么可买的。”
卖方说:“对呀,别人也这样说过。”
当买方正为此得意时,卖方又微笑着说:“不过,他们后来都改变了看法。”
“哦?为什么呢?”买方好奇地问道。
于是,卖方开始进入正式推销阶段,最终公司的产品得以卖出。
当你准备向客户推销产品时,他们有种本能的逆反心理,他们通常会这样认为:“这个家伙又想让我掏钱买他们的东西,没门!”“天上没有白掉下来的馅饼!我才不相信你呢!”因此,有的客户会冷漠地拒绝,有的冲你摇摇头、摆摆手,表示不需要你的产品。即便有些客户微笑且耐心地听你讲述,他们在心里也会对你及你推销的产品产生质疑。最见效的方法就是激起客户的好奇心。当人们对你的产品很好奇时,会谈的气氛会变得活跃起来,好奇心使得人们更加投入,注意力更加集中,甚至身体也会向你靠拢过来。有好奇心的客户愿意更多地了解你的产品和服务,人们不太可能既好奇又逆反。
如何激发顾客的好奇心呢?
一是制造悬念,比如提出刺激性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猜猜看”。其实,这句话与“我能问个问题吗?”意思基本一样,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壤之别。如果以前者,客户心里就会想,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以后者来提问,就只能回答好或者不好的答案。能唤起好奇心的语言十分丰富,不仅仅是单调地向客户说:“先生,请您仔细想想,您今天遇到了什么特别的事情?”一位人寿保险代理商每次一接近准客户就问:“如果您坐在一艘正在下沉的小船上,您愿意花多少钱保住性命?”这个令人感到好奇的问题,也常常能引起一段令人好奇的对话,并能借此引发顾客对保险的重视和购买的欲望。
二是提供部分信息。你发现了吗,你越是想全面地介绍你的产品,客户越会不耐烦。你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恨不得三两分钟就能成交,可事实恰恰是相反的。客户已经对你不感兴趣了,他们早就嫌你啰嗦了。你必须有信息给客户,尽量从边缘模糊的功能说起,让客户对你保持相当的好奇心。
现在,就立即修改你的广告词和对产品的描述,“一定要让广告词像魔术、像谜语、像半裸的少女。让客户忍不住,想要掀开表面,看到内在。而揭秘的代价,就是购买!”你能做到吗?
智慧点读
同样的商品如果运用逆向思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利用人的好奇心理,就能引来无限商机,其所取得的效果是普通促销方式难以比拟的。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