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过来试试,答案可能就出来了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有这样一幕:
一群小和尚围在一起看一座庙,他们都说此庙难看。只有一休默不作声地把身体弯成弓形,头冲下,看得笑了起来。其他小和尚连忙问他在干什么。一休说:“你们倒过来看看。”小和尚们效仿一休的样子一看,连连说:“好看,好看。”
正在这时,老和尚踱步过来,见小和尚们做出这种不雅的动作,生气地说:“你们都在干什么?”他把小和尚们轰走后,也学小和尚倒立着看,不禁感叹道:“哇,果然不一样,难怪,难怪!”
这个故事说明,世间诸多事正着看看不清时,反过来看却可以让人豁然开朗。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
老板:欢迎,没有你我们的公司肯定不一样!
职员:工作要是太累了,搞不好我会辞职的。
老板:放心,我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职员:周六日能休息吗?
老板:当然了!这是底线!
职员:平时会天天加班到凌晨吗?
老板:怎么会,谁告诉你的?
职员:有餐费补贴吗?
老板:不用说,绝对比同行都高!
职员:有没有工作猝死的风险?
老板:不会!
职员:每年公司会组织我们旅游吗?
老板:这是公司的规定!
职员:每天都得准时上班吗?
老板:不,看情况吧。
职员:工资呢?会准时发吗?
老板:一向如此!
职员:事情全是新员工做吗?
老板:怎么可能,我们这儿也有很多资深员工!
职员:如果领导职位有空缺,我可以参加内部竞聘吗?
老板: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公司赖以生存的机制!
职员:你不会是在骗我吧?
——进入公司后的真实情况请从后往前读。
讲这个笑话的目的是想给倒过来思考的话题增加一点趣味。倒过来思考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式,它能改变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带给我们有益的人生启示。只要你敢倒过来想,你就会发现事情居然别有洞天。
我有个朋友喜欢从结尾往前看书。他是这样解释的:“从头读起,总被各种悬念困扰,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即便看完后,也会久久不能释怀,不理解结局为何是那样的!我从后往前看,对结局了然于胸,仿佛在看一个慢镜头回放。这样看带给了我不同的感受。”
你或许不喜欢倒着来读小说,没关系,你可以将“倒过来”的方法用在其他方面。比如做这样的填空题:
6 × 6 = 1 ( );
18+81 =( ) 6 。
6 × 6 = 36 , 18+81 = 99 。
怎么填也不对啊!其实,解题要讲究方法,不要一条道走到黑,本来想不通的事,倒过来想可能就明白了。第一道题倒过来就是 81=9 × 9。所以括号里应该是 8 ;第二道题倒过来就是 99=18+81 ,所以括号里应该是 6 。
若不倒过来看,就比解答“哥德巴赫猜想”还要难。
还有一道类似的填空题:
若 1=5 , 2=125 , 3=245 , 4=2145 ,那么, 5 =( )。
此时你肯定在忙着寻找它们之间的规律,其实,何必那么费事儿呢?回头来看第一个已知条件,你发现了什么?答案是“ 1 ”。看出来了吗?很多人都会忽略问题的起点,被已知条件迷惑,想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却越想越糊涂,走了不少弯路。
再举个寻常的例子:
我们在拍照时总是先数“ 3 、 2 、 1 ”,大多数人尽量睁大了眼睛,可当数到“ 1 ”的时候还是坚持不住眨了眼。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很简单,让大家都闭上眼睛,喊“ 3 、 2 、 1 ”后再一起睁眼不就行了!
毫无疑问,倒过来想就是一种逆向思维心理。它简单又奇妙,可许多人想不到,原因就是习惯于单向思维,按照固有的认识框架定向推演,结果费尽了力气,却走向了死胡同。吸尘器的发明者布鲁斯,就有过这样倒过来试试的经历。
一天,英国人布鲁斯观看了一种车厢除尘器示范表演。当时,“除尘器”表演是很吸引人的。可那次表演实际上是用风把灰尘吹走,因此观众被吹得满身满头都是灰尘。布鲁斯认为此法并不高明,他反其道而行之,用吸尘法,布鲁斯做了个很简单的试验:用口对着手帕吸气,结果灰尘不再四处飞扬,而被吸附在手帕上。布鲁斯想:能不能换个办法把吹尘改为吸尘呢?后来,他根据这个原理,研制出了吸尘器。
倒过来试试,多么聪明的想法!你若能经常这样做,或许也能发现被别人忽视的问题。
总之,当我们身处羁绊或思维困顿之时,若能倒过来试试,“深度”可能就变成“高度”了。
想不通的事倒过来就想通了,看不惯的人换个个儿就看惯了。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