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一次,柏济因为生病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柏济耽误了那么多的功课,看来这回你得拿第一名了!”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做成完整的笔记寄给了躺在病床上的柏济。结果,那个学期末,柏济依旧名列第一,诺贝尔则排在第二。
在对手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诺贝尔并未落井下石,而是竭尽全力帮助对方,这是多么大度啊!诺贝尔不仅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还把本来是劲敌的柏济变成了好友。
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从小到大,我们就被灌输一种竞争意识,甚至将自己的好友也当作对手,彼此防备。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忽略了合作的重要。其实,不要刻意把可能是伙伴的人变成对手,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卡尔从事卖砖的生意。最近,有个竞争对手到处散播谣言,说卡尔的砖块质量差,一时间,卡尔的生意惨淡,还失去了一份 25 万块砖的订单。碰上这种事,谁都想狠狠地打击对手。一天,好友听了卡尔的抱怨后说:
“不要刻意制造对手,如果有可能还要将劲敌变为好友。这样,自己可少些麻烦。”卡尔听后若有所思。
当天下午,卡尔在拜访客户时发现,有个客户正为新盖一幢办公大楼而发愁。他想要的砖并不是卡尔他们公司所能制造供应的那种型号,但与卡尔的竞争对手的产品很相似。同时,卡尔也确信,那位诋毁他的对手并不知道这件事。这让卡尔左右为难。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他拨通了对手的电话,礼貌地告诉他有笔生意。当时,对方哽咽得一句话也没说。后来,对手终止了散播谣言,甚至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卡尔做。现在,他们成了友好合作伙伴,双方互通有无,不再相互排挤了。
不刻意把合作伙伴变为敌人,是避免别人伤害自己的上策,也是壮大自己的一个良方。我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由于互相比的结果。若是转变思维方式,变“比”为“让”,变“比”为“合”,则会成为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三个和尚可以搞个“接力”,每人挑一段。这样就算从早到晚不停地挑,谁都不会太累,水也会很快挑满的。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仨和尚”不但有水吃,而且生活工作都会很愉快。
我们和对手的关系也是如此。要转变一下思维了,我们与对手的格局不一定是你死我活,水火不相容。许多对手都是在各自利益中产生的,有时只是我们的单方面想象。因此,敌和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没有天生的不可逆转的敌人,如何把“敌人”变成“朋友”,就看我们的心胸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了。
在《水浒传》中,梁山泊的掌门人宋江就善于化敌为友。每次战争结束,他却会对俘获的敌军将领彬彬有礼,殷勤相待。有些名气大的将领,宋江甚至要让出自己的宝座。这让敌人受宠若惊,敌对情绪马上烟消云散,当即表示愿意投降。梁山泊一大批杰出的文武人才就这样聚集到宋江的旗下,成了宋江的朋友,最后死心塌地地为宋江出生入死。
由此来看,比起树敌,懂得利用敌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为人处世如此,做生意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微软和苹果两大公司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就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约伯斯和比尔·盖茨为争夺个人计算机这一新兴市场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微软公司占有约 90 %的市场份额,而苹果公司则处境艰难。让人想不到的是, 1997 年,微软向苹果公司投资 1 . 5 亿美元,把苹果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 2000 年,微软为苹果推出了 Office2001 。自此,微软与苹果真正实现双赢,他们的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商圈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三星电子和索尼,奔驰和宝马等竞争者之间进行业务合作时,就利用这种营销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果。大商人李嘉诚也有这种双赢的思维。
李嘉诚倡导利润分享。他认为,让每个合作环节、每位合作伙伴都有利可图,这样的生意才是最成功的,也才有可能做大。例如,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手中购得港灯,还率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但李嘉诚并没有为此而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战役之后,他们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
林肯曾说过:“当敌人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是在消灭他们吗?”在商战中,是“朋友”多好,还是“敌人”多好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现如今,单打独斗的生存土壤已很难找到。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合作,因为只有优势互补才能走出“迷宫”,寻找到彼此香喷喷的“奶酪”,并产生新的能量。
智慧点读
敌人变成朋友,比朋友更可靠;朋友变成敌人,比敌人更危险。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