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卑化为动力——我自卑,我努力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名话:“自信是向上的车轮。”其实不尽然,自卑也是向上的车轮。自卑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会让你失去信心,但如果你能反过来利用自卑,化自卑为力量,自卑也会变为成功的推动器。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选手”“中国乒乓军团旗帜性人物”,她曾说过:
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当年从郑州到国家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肯定我。为了证明给他们看,我快发了疯,每天都比别人刻苦。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后来我成功了,别人又说我没有大脑,只会打球,于是我发疯地学习,从不认识英语字母到熟练地和外国人对话。我不比别人聪明,我还自卑,但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
你是否也正处在自卑当中呢?或许你认为自己长得不好看,学不会开车,也不会煮饭、做家务,还不懂得八面玲珑的交际手段,等等。如果我说人人都会有自卑感,你可能不信,但若细心观察你周围的亲朋好友,有几个人是真正不自卑的?自卑的人总感觉处处不如别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话总是挂在嘴边。自卑心理可能是由于自身的缺陷,或者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造成的。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知道自卑会导致失败,这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会失败?就是由于正向思维导致的结果,我们顺应了自卑的要求,按照自卑的旨意行事,将本来潜藏的资本完全覆盖,从此一蹶不振,这样不失败就怪了。然而,事实上自卑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应该是一种中性的特征,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你是否顺应它。如果你能够反向思考,与自卑面对面、硬碰硬,别人认为不好的,你偏要让它变好,不如人之处,你偏要努力提高,那么自卑便成了你向上的动力。
纵观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不肯毁于弱点而自强不息,因自卑感产生对优越感的渴望,并为获得优越感而进行奋斗。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他患了小儿麻痹症,落后的医学无法救他,他成了瘸子。此外,他的牙齿参差不齐且突了出来。为此,他很自卑。但他强迫自己跟那些嘲笑他的人接触,强迫自己去参加打猎、骑马或其他一些激烈的活动。他刻苦读书、勤奋工作,直至攀登上成功的巅峰。最后这位伟人又因病瘫痪,但他不仅战胜了病魔,而且还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罗斯福。
他不仅是私生子且出身微贱,母亲是个私生女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总不得体。可以说,没有谁比他更低贱了,他因此总是遭人白眼,因此很是自卑。他时刻记着自己比别人差,为此拼命克服这些缺陷。他后来成了美国人民最尊敬、最爱戴的总统之一,为美国的统一、和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名字叫林肯。
他从小驼背,在高大英俊的哥哥面前,他简直就是个小丑。进学校读书后开始成绩很差,老师劝他的父亲带他离开学校,去当一名鞋匠。父亲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此事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他发疯般地学习,很快成为了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这大大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后来他开创了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成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的名字叫阿德勒。
他出生在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性情暴躁,让他自小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自卑的性格。长大后,他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导致终生未娶。在事业不顺的时候,他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而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极度自卑的话。即便如此,他还是写出了《城堡》《变形记》《地洞》等名著,让后来的现代主义作家“高山仰止”。他的名字叫卡夫卡。
周国平在《智慧与人品》中说:“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强者也有软弱的时候,伟人也有渺小的时候。通过上例我们知道,很多天才都曾极度自卑。但自卑既可以毁灭一个人的斗志,也可以成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动力,使人在绝望中奋起,发出灿烂炫目的光芒。没有那种刻骨的自卑,也许上例中的那些伟人只成为一个平常人,甚至不如平常人。而战胜自卑的关键,就是不能一直沉浸在自卑的情绪当中,应该转过身来,勇敢地与它正面交锋,把它当作你进取的原动力,让它时刻提醒你要自强不息、不能放弃。如此一来,自卑就不再是我们一直恐惧的敌人,而是促进我们向上的盟友。
所以,不要困在自卑当中了,感谢“上天”给予你那尚能继续进步的“差距”,充分利用自卑的“反作用力”来不断前行吧!
智慧点读
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营养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