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书苑

批判性思维教程

第二节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

在去年的一次徒步旅行中,我被一种陌生的藤蔓碰到,接触到它时皮肤立刻起了严重的皮疹。后来到其他地方徒步旅行时,又见到与去年那种藤蔓非常相似的植物,叶片纹理很深、浅绿色、闪闪发光,于是我认为皮肤碰到它会再起皮疹。类比推理就是这么简单易行,它根据两个事物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做出推断。类比不仅协助人们创造了一些科学史上的伟大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至少应该把这样的信念归于类比:除了通过与你自己在痛苦的时候所说的话、所发出的声音以及所做的其他一切进行类比外,你怎么能知道你的同伴也处在痛苦之中?事实上,如果不进行类比,你会知道她有什么感受或想法吗?

类比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推理方式,将它视为推理的助推器是再合适不过了。“类比在人类知识从原始愚昧状态到最高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想到我们做的每个比喻、每个肯定的比较中都含有类比的成分,那自然表明类比是最简便而普遍的推理形式,它也许是通向人类知识的第一扇敞开的大门。”[6]例如:“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7]这个比喻论证隐含着类比推理。实验室的老鼠被分为两组,在其中一组老鼠的食物中添加苯胺染料后,有许多老鼠患了膀胱癌。在食物中不添加苯胺染料的另一组老鼠,则没有得膀胱癌。根据人与老鼠在生理学上的相似性,研究人员认为苯胺染料对人来说也是致癌物质。这则运用差异法做出的因果论证使用了类比推理。正如我们把差异法看作不同于类比的另一种推理方法一样,我们把比喻论证看作是不同于类比论证的另一种论证方法。

一、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对象A和B都有若干共同的属性,并且A还有另外某个属性,推出对象B也具有这个属性,这就是类比推理。把运用类比推理所做出的论证称为类比论证。例如:人们比较光和声两个不同的对象,发现它们都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扰等共同的属性,此外,还发现光有波动的属性,据此推断声也有波动的属性。这个推理在科学史上是人们提出光波概念的出发点。

类比推理的形式如下:

A有属性a,b,c,又有属性p。
B有属性a,b,c,所以,B有属性p。

在类比中涉及的对象A是拿来做类比的事物,简称类比物,对象B是所类比的事物,简称所比物,对象A和B称为相似物。a,b,c称为前提属性,p称为推出属性。在上述例子中,声是类比物,光是所比物,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扰等共同属性是前提属性,波动的属性是推出属性。

类比推理的结论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

虽然相似物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的属性,它们也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属性。老鼠比人要小得多,成熟和繁殖速度远比人类快,其体温和体形也与人有很大的不同。在徒步旅行的例子中,两根藤蔓的外表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它们的大小不同,生长的地理环境也不同。我可以进一步指出,一种是生长在较低而潮湿的地方,另一种则生长在较高而干燥的地方。无论相似物看上去如何类似,基于相似点的推论都有可能发生不测,我们有可能会最终证明,在结论所感兴趣的推出属性上是不同的。

不同的类比推理,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差异较大。现在让我们来掌握评估类比推理的批判性准则:

准则1:在同样的情况下,前提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

类似物之间相同的属性越多,它们就越有可能具有相同类型的内在结构或功能。因而当我们发现类似物之间有更多的相同属性时,就会增强我们对所做的类比的信心。例如,我们拿一支足球队和一家公司进行类比,二者都是由致力于达到一个共同目标的个体所构成的组织,而且知道团队协作是球队获胜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团队协作也是一个公司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是一个常见的类比,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公司和球队不仅在有共同目标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且还知道二者在有激烈的竞争对手、有制定战略和做出决策的领导者、重视在社会上的形象和知名度、对创造最大效益的人给予高薪和荣誉等方面,也是相同的,就会提高团队协作是公司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一结论的可靠性。

准则2:在同样的情况下,类比物的规模越大,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

类比物的规模指的是类比物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数量越多而且分布的场合之间差异越大,类比物的规模就越大。比如,在上述类比的基础上,我们拿三支足球队来进行类比,一支是来自欧洲职业联赛的球队,一支是来自中国职业联赛的球队,另一支是来自中国高校联赛的球队,这三支球队所处的层次、地域和环境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他们都具有上述一系列属性,而且团队协作是他们各自获胜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以此为据来推论团队协作是公司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就会进一步提高上述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准则3:前提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性越大,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

在类比中,我们在前提中加以考虑的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必须具有相关性,而对相关性的判断则是一项技巧性很高的任务。比如,两种植物都是藤蔓,颜色和形状相同,这些属性与推出属性肯定是相关的,因为根据常识,植物的外观特征一般来说是确定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植物的最佳线索。当然,我们还会看到这两种植物都生长在路边,周围长着某些其他相同的植物等,这些相同的属性与推出属性就没有多大相关性。为了做出这样的判断,需要借助背景知识,它是我们在日常情境中最好的向导。

在类比中,相似物除了有共同属性外,还有不同的属性。正如相同的属性能增强我们对类比的信心一样,不同的属性会削弱我们对类比的信心,甚至推翻类比的结论。例如,根据火星和地球都有大气层、温度适中等相同属性,有人类推火星上也会有生物。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火星的大气里的氧气只有千分之一,与地球很不相同,所以推翻了火星上有生物的看法。通过指出不同点来削弱或者推翻类比的结论,相似物之间的差异也必须被判定是相关的。氧气含量的多少与生物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而两个星球在大小上的差别与生物的存在就没什么相关性。

理解相关性这个概念,应当从A与B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和不同属性两个方面来考虑。在用老鼠来做检验药品安全性的实验中,人与老鼠在生理方面所具有的许多共同属性,确实与推出属性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老鼠与人一样具有竞争性、会走迷宫、也会死去等,这些属性对结论没什么影响。老鼠不是灵长目、代谢速度快、生命周期短等差异,确实能削弱类比的结论,但是,老鼠更小、有尾巴、门牙更结实等差异则没什么意义。

评估类比推理的前两条准则是量的方面的标准,相关性准则是质的方面的标准。对相关性的判断是推理的关键步骤,无论是强化还是削弱一个论证,在缺乏相关性的情况下,前提属性的多少和类比物规模的大小,对结论的可靠性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由于相关性不易判断,类比推理经常出错。我们把缺乏相关性的类比推理称为错误类比。例如,“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木头的长短属于空间方面,夜间的长短属于时间方面;智慧的多少属于精神方面,粮食的多少属于物质方面。各自的性质和衡量标准不同,不具有可比性。

我们建议要十分谨慎地使用这种推理方式,最好在猜测的最初阶段使用它,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了进一步调查和确认的余地。另外,在对题材不熟悉的情况下,最好向专家请教。对于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来说,看上去完全相似的两株蘑菇,可能一株无毒而另一株则是致命的。两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能一种可以保你活命,另一种则会送你归西。

类比推理的简便易行一方面使它变得非常脆弱,另一方面却使它在引发思路上富有成效。诸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惠更斯的光波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许多科学史上的伟大进步,在打开第一扇大门时,类比推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比喻论证

比喻也称譬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说理方式。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给出理由支持某个主张的说理方式,拿比喻者之理论证被比喻者之理。例如:

若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8]毛泽东为了论证实行精兵简政的重要性和正确性,用了孙行者和铁扇公主、小老虎和黔驴两个比喻,这两个比喻隐含的道理是:小而有力者能够战胜大而厉害者。以此类推:八路军和新四军要把身体变得小些,变得更扎实些,就会战胜大而厉害的日本侵略者。

比喻论证所使用的推理形式如下:

事例I1……In隐含P而且P是可信的。

事例E隐含的C与P相同或相似。

所以,E隐含的C是可信的。

在比喻论证中,把用来给出理由的比喻称为比喻者,用I1……In表示。比喻者所隐含的未明说的道理称为潜在事理,用P表示。把所推论的事例E称为被比喻者,把被比喻者E所隐含的道理称为相似事理,用C表示。

比喻推理与类比推理有所不同。其一,类比物必须是真实的事物或事件,比喻者则可以是虚拟或夸张的事物。其二,类比推理是根据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其他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比喻推理的根据是潜在事理的相同或相似,它类似演绎推理中的等值推理,但不是真值意义上的等值,而是事理意义上的相同或相似。简言之,类比推理以属性相似作为推论的前提和根据,比喻推理则以事理相似作为推论的前提和根据。其三,类比推理的前提属性不仅是已知为真的,而且是直白的;比喻推理的潜在事理是含蓄的,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和认可的。

修辞式比喻是说明事物的方式。有时用它形象生动地描绘事物,如“豆腐西施杨二嫂像细脚伶仃的圆规”。有时用它说明那些难以说明白的事物或事物的形态、特征等,如“逝者如斯”、“单子没有可供事物进入的窗子”等。这种类似定义的说明方式,看似形容,实是直陈,时间不仅像河流,它就是河流,河流揭示了时间之所是[9]。好的比喻,其比喻意义没有明说却胜似明说,这种说明方式是比喻推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若使人确信一个道理,首先必须说明并且使人明白这个道理。“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10]其次,还必须用人们已确信的道理使人确信另一个未确信的相同或相似的道理。对潜在事理的确信从比喻者转移到被比喻者,这个转移过程既是推理过程,也是论证过程。如果只是用比喻来说明或描绘事物的形态或者特征,那就是修辞式比喻。如果不只是用比喻说明白了一个道理,与此同时也为确信另一个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道理提供了理由,那就是比喻论证。

现在让我们从恰当性的角度来掌握评估比喻推理的批判性准则:

准则1:P与C的一致性越大,推理的可靠性就越强。

比喻者之理与被比喻者之理应当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这种一致性程度越高,以彼物比此物的推理效果就越好。“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11]相比的两个事例I与E,从整体上看可以差异很大,甚至不相关联,但在相比的事理上必须相似、相通,所谓“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反之,“刻鹄类鹜,则无取焉。”如果比喻者之理与被比喻者之理缺乏内在的一致性,比喻推理就是不恰当的。例如: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

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12]东汉末思想家王符认为:韩非把“尧之明察”与“舜之德化”譬喻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进而得出“尧舜不可两誉”的结论是不可信的,因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是相害而不相容的,而“尧之明察”与“舜之德化”则是同仁而不相害的[13]。所以,事理不同的两个事例相譬喻,得出的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准则2:对P的确信度越高,C的可信性就越大。

在比喻论证中,对潜在事理P的确信从比喻者转移到被比喻者,这个推理过程必须满足一致性准则的要求。此外,这个过程还存在着对事理信任度的转移问题。比喻论证的可信性不仅取决于比喻推理的一致性,还取决于对比喻者的潜在事理P的确信程度。

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区分了两种推理类型:证明的推理和论辩的推理,这两类推理的主要区别是它们前提的性质不同。证明的推理,其前提必须是真实的;论辩的推理,其前提是人们普遍接受的意见。比喻推理属于论辩的推理,对P的争议性越小,说明人们对P的确信度越高,因而结论C的可信性就越大。下文摘自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来到囯家的首都是为了兑现一张支票。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拟写宪法和独立宣言的辉煌篇章时,就签订了一张每一个美国人都能继承的期票。这张期票向所有人承诺——不论白人还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让渡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然而,今天美国显然对他的有色公民拖欠着这张期票。美国没有承兑这笔神圣的债务,而是开给黑人一张空头支票——一张盖着“资金不足”的印戳而被退回的支票。但是,我们决不相信正义的银行会破产。[14]马丁·路德·金用承诺的期票必须兑现、欠债不能不还的道理,来论证美国政府应该还黑人以平等和自由的主张。由于欠债还钱的道理是无可争议的,所以还黑人以平等和自由的主张具有高度的可信性。

反之,P的争议性越大,说明人们对P的确信度越低,因而结论C的可信性就越小。例如:

告子说:“人性好比流水,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从西方开了缺口便向西流。人性本无善与不善之分,如同水流之不分东西一样。” 孟子说:“水的流向诚然没有东西之分,但是水流难道没有上下之分吗?人性是善良的,好比水性是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如同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一样。”[15]告子用“水流不分东西”喻证“人性不分善恶”,孟子却用“水流总是向下”喻证“人性是善良的”。他们各自的比喻论证都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但是,他们都不相信对方的比喻所提供的理由是正确的,因而通过各自的论证,他们都不能使对方确信自己的主张。

对于比喻论证,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不是它的真假问题,而是它的恰当性问题。如果比喻的潜在事理缺乏可信性,或者与所论证的事理缺乏一致性,就是不恰当的比喻论证。恰当性除了包括一致性和可信性的要求外,还涉及比喻在论证中能否成功运用的问题。绝大多数富有成效的比喻论证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信手拈来的。对于比喻论证能否成功运用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两点:

其一,比喻者的潜在事理具有社会约定的性质,如“守株待兔”、“南辕北辙”、“响鼓不用重槌”等,离开一定的社会条件或语境,则难以进行恰当的运用。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假如马丁·路德·金的听众是中国的老百姓,他的比喻论证恐怕就不得体了,因为那时中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了解自由,却不了解期票。

其二,无论比喻论证怎样漂亮、恰当,其结论都不是必然真的。在日常思维中,比喻论证是论证的辅助形式,它经常与其他论证形式结合在一起使用,如果将比喻论证的结论当作必然真的前提,在进一步的推理中加以使用,试图得出任何站得住脚的结论,那很有可能是不恰当的。

三、评估类比和比喻论证

将类比推理和比喻推理看作推理的辅助工具是比较合适的,它们的结论都是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或论证来加以确认的。当论证中出现这两种论证形式时,可以围绕类比的相关性和比喻的恰当性,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

1.评估类比推理的相关性

评估类比推理的相关性有以下两个要点:

(1)A的前提属性a,b,c与推出属性p是否相关?

(2)相似物B与A是否可比?

例如:

在A中学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时穿校服之后,该校报告说学生们的纪律表现有明显的好转,很少有人迟到、缺席或者出现其他违纪现象。既然B中学的学生守纪表现令人担忧,这所学校的学生也应该穿校服。

首先,该论证假定A中学要求学生穿校服是导致学生纪律情况明显好转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学生穿校服”与“纪律好转”之间未必有实质的相关性,比如穿校服可能是A中学对学生守纪行为实施严格管理的一个表面现象。该论证在没有提供其他资讯的情况下,只根据“学生穿校服”与“纪律好转”在时间上的先后相继,就断定二者有因果关系,这是过于草率的。

其次,即使“学生穿校服”与“纪律好转”有实质的相关性,B中学与A中学是否有可比性仍然是令人质疑的。一般说来,学生的纪律表现与学生的来源、学习表现、学校的规模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相关,如果在这些方面B中学与A中学有较大的差异,二者就缺乏可比性。文中只表明在学生纪律表现不好这一点上,B中学与A中学从前的情况类似,没有给出证据排除以下这种可能性:两所学校在与学生纪律表现相关的其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该论证在没有提供进一步分析和证据的情况下,做出的类比是错误的。

2.评估比喻论证的恰当性

评估比喻论证的恰当性也有两个要点:

(1)I隐含的事理P与事理C是否一致?或者是否具有可比性?

(2)事理P或事理C是否可信?

王符对韩非的批评,主要是“矛盾之说”与“尧舜不可两誉”在一致性方面出了问题。孟子与告子的争论,表明他们不相信对方所坚持的事理P或事理C,这是在可信性方面出了问题。

再如:

写作课学习的核心,首先是学习当代最新的写作原理,其次是建构写作思维的三种思维操作模型(技术),再次是进行写作过程的思维基本能力的训练,最后才是运用自己的写作思维的模型、能力去进行具体的文体写作的学习与训练、实践。学习写作的四个环节论,好比那个寓言故事所讽刺的那样:不吃前面三块馍,第四块馍是不能吃饱肚子的。那种认为只要吃了第四块馍就能吃饱肚子的人,显然是不可能的。[16]在我看来,“写作的四个环节论”与“吃四块馍”的比喻缺乏一致性,虽然我们确信不吃前面三块馍,只吃第四块馍是不能吃饱肚子的,但是,诸如曹雪芹和高尔基等中外作家,他们至少没有“学习当代最新的写作原理”,却写出了伟大的作品。这方面的反例使我们难以相信“学习当代最新的写作原理”,就如同必须“吃第一块馍”那样是非吃不可的。

通过指明与事理P或事理C相关的反例,对事理P或事理C的可信性提出质疑,这是评估比喻论证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在运用比喻推理进行反驳时也经常使用。例如:

1982年,在拥挤不堪的332路公共汽车上,一位小伙子挤着了一位女青年,女青年开口骂道:“拱什么?拱什么?猪年还没到呢!”小伙子机敏地回敬说:“恶犬狂吠!原来是狗年。”

1982年是农历狗年,接下来的1983年就是猪年了。女青年骂人的意思是:只有在猪年,猪才能拱。由于猪年还没到,所以你(骂为猪)不要往上拱。小伙子的推论是:照你那么说,只有在狗年,狗才能叫。由于她(骂为犬)正在狂叫,想必是狗年了。

Author: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