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书苑

罗马人的故事全15册

致读者

从罗马市区前往郊外,只要30分钟左右的车程,就可以看到许多古罗马时代留下的别墅。有一些像“哈德良别墅”(Hadrian's Villa)那样,经过细致的考古研究之后,如今已成为著名的观光景点。还有一部分则由于特别的理由,比如原屋主赫赫有名、建筑规模宏大壮丽,或者是因为地板的花纹图案极其罕见、大理石圆柱的材料非常珍贵等,因而被列为考古学的重要遗迹。这些地方由意大利以及西欧其他国家的考古队负责挖掘、整理,一般人既无法靠近一探究竟,更别想随意地倚靠在旧石柱上缅怀一下往昔。

不过,名不见经传的遗迹仍然比比皆是。古罗马人对郊外的别墅与市内的住宅同样重视,应该说更偏重于后者。别墅是一个环绕大自然而建的农庄,Villa(别墅)这个词语原本就带有“田园之家”的含义。

由于数量过多,纵使欧美所有大学的考古学者倾巢而出,也不可能逐一理清。因此,有不少遗址委托给地方政府负责观光的部门管理。然而,他们除了对遗迹做一些例行的灌木修剪以及清扫之外,并没有进一步的维修管理。这些地方通常人烟稀少、寂寥幽静。近几年,我养成一个习惯,专门去看这些无人问津的遗址,并不是为了学术调查,仅仅是在这些历史废墟中作独自的冥思。

《罗马人的故事》系列写到第12卷《迷途帝国》时,我的视线和脚步伸展到古罗马帝国的整个疆土,它们涵括了欧洲、中东、北非等辽阔的地区。如今,从罗马去那些地方,坐飞机不过60多分钟,即使是边境地区,时间也不会超过2个小时。每次前往这些地方,总让我不解:为何那些古罗马的精英能够抛弃首都罗马的舒适生活,义无反顾地奔赴这些条件恶劣的地区,担当起防卫和治理的任务?举例来说,寒冬腊月时我曾经前往多瑙河一带,被俗称匈牙利落山风的寒风冻得几乎全身麻木;相反,当我去参观古代要塞、眺望撒哈拉沙漠时,又被灼热的烈日晒得晕头转向,根本无心再思考什么帝国边界线问题,一心只想仿效古罗马人做一盆清凉的冰沙来消暑解渴。

如今,我一边游走于帝国首都罗马附近的别墅遗迹之中,一边猜测着公元4世纪时住在这里的主人的心情。我仿佛跟随着古罗马人共同思考、一起走过了1000多年,眼看着即将落幕的帝国结局。

眼前这所别墅的主人年龄在40多岁,属于元老院阶层的世家子弟,他本人也在元老院中占有一席。不过,他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位于古罗马广场的元老院会场,与议员们的交往仅仅维持在最低限度的接触。他在罗马市内的宅邸,卖给了因经营基督教教会而发了财的新贵,房价由着对方,完全没有讨价还价、恋恋不舍的意思。他单身,无儿无女。像他这样的状况并非特例,在那个对帝国未来不抱希望的时代,许多人选择了终身独身。

原本度假用的别墅如今成了他的日常居所(casa)。别墅的规模不算很大,但还是有足够的面积将主人的居住区和仆人的活动场所隔开,保持一定的距离。别墅忠实地按照古罗马传统的设计,周边种着橄榄树以及其他果树,有专人悉心打理;边上是饲养家畜的牧场以及保证自家用的小麦田。农田附近有涓涓的清溪流过,再往后是茂密的森林,可享受打猎和采蘑菇的乐趣。顺便提一句,罗马人特别爱吃蘑菇。总之,只要不像公元1世纪的美食家卢库勒斯(Lucullus)那般追求奢侈的盛宴,别墅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主人有足够的心思和财力,想模仿早年的富豪们的做派,不远千里地寻来山珍海味,让宾客大开眼界、大快朵颐,在那个时代也没了这个可能。随着“罗马统治下的和平”(PaxRomana)的结束,大范围的经济活动圈已走向终结,曾经遍布帝国全境的交通网络,变得支离破碎,蛮族以及强盗的频频袭击,使得运输成本节节上涨,对于公元4世纪的罗马人而言,就算不想去刻意追求素朴的生活,现实也迫使大家不得不尽量保持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罗马式的别墅原本就是按照自给自足的理念建造的。别墅中有小型加工厂,除了一些需要特别高等技术的东西,一般的产品以及加工用的工具都可以在此制作。

仆人是维持别墅正常运转的关键。他们虽然是奴隶,但都是在主人家出生、成长的家奴,其中一些人甚至是第二、第三代的世袭奴隶,已经成了家族的一员。但奴隶们不会过度地涉入主人的生活,主仆之间谨守礼仪,在和谐、温暖的气氛中,共度郊外别墅的时光。

尽管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主人家却不认为他是弃世隐居或者逃避现实,他只是选择了离开而已。他也不打算奋起反抗,因为一切逆时代的作为都是徒劳。尽管已远离政治的旋涡,毕竟是来自世代担任国政的上层家庭,他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关注时代潮流的变迁,即世间的动态。虽然元老院议员的身份已徒有虚名,自幼接受的领导阶层必不可缺的“教养科目”造就了其敏感的政治触觉。

他如果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或许会跟随着尤里乌斯·凯撒渡过卢比孔河;如果是公元1世纪的话,也许会成为奥古斯都的秘书官之一,为各项制度的改革及巩固而劳心劳神,无暇回到别墅享受悠闲的田园生活。或者再晚一点,身处公元2世纪,那么他可能会陪伴着哈德良皇帝在帝国的各个边境视察,重新探讨和部署辽阔的罗马帝国的国防安全以及统治制度,在年富力强时,为国家作出贡献。遗憾的是,他所处的是公元4世纪的罗马。

即使有满腔的热情愿意为国防安全尽一己之力,元老院也没有资格涉入军事。当时罗马皇帝的统治手段,已逐渐趋向于东方国家专制的君主制,对于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来自罗马传统的元老院阶层的人而言,面前似乎立着一座无形的高墙,就算选择在皇帝手下做一名官员,也是前途莫测。这就是公元4世纪时的罗马的现状。不过,像他这样知识渊博、精力充沛的男子,只要有心,即使在不尽如人意的形势下,仍然有一条光明之路可走。

他可以成为基督教教会的神职人员。是否曾经接受过洗礼并不重要,事实上,许多人都是在担任了神职之后,才接受洗礼的。尤其是像他这样来自上层社会、具有良好的教养和渊博学识的人,甚至不需要从底层做起,直接就可以担任主教。

但是,他不愿意向现实再三妥协。这倒并不意味着他对罗马传统的多神教有强烈的信仰,只是不想皈依基督教而已。在那个时代,和他有着类似想法的人,大多会醉心于希腊哲学的某一神秘的教派。然而在他看来,那些东西不具备宣导、说服人民的力量,完全属于知识人小圈子里的自我满足。他不喜欢与这类人物打交道,就算是聚餐闲聊,也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

他作出了选择。既然现实如此,索性就做一个被基督教徒所蔑视的“异教徒”,度过余生。无论世间如何变化,只要有这个别墅得以安身就好。

生活在时代变迁期间的人们,有以下三种生存方式可以选择:

一、顺势而为。

二、逆流而上。

三、全身而退。

接下来在本书中,我要讲述的就是选择了这三种不同生存方式的男人们的故事。我会站在别墅主人的立场,即选择了全身而退的人的视角来展开论述。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知道了帝国即将终结的命运,刻意采用这个角度切入主题,而是与其他两种生存方式相比,我对第三种选择更有共鸣。

最后,请允许我再补充一点。

在迄今为止《罗马人的故事》系列的各册中,我都尽量地多向大家介绍一些“罗马人的脸”,希望大家先观察一下古人的脸,再进入故事。本书中介绍的罗马人,与以往出现的各种面孔非常之不同。大家看了或许会有所怀疑:这真是罗马人的长相吗?本书封面挑选的是享有圣人之誉的米兰主教安布罗西乌斯(Ambrosius,又译安布罗斯)。

在公元4世纪的历史名人中,安布罗西乌斯是为数不多的出身于首都罗马的罗马人。与他出身背景相似的,还有在《罗马人的故事1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的尤尼乌斯·布鲁图、《罗马人的故事2 ·汉尼拔战争》中的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以及《罗马人的故事·凯撒时代》中的主人公尤里乌斯·凯撒。如果各位对安布罗西乌斯的容貌感到不可思议,不妨请参考一下我以下的论述。

在描绘人物的相貌,尤其是统治者的相貌时,除了忠实于事实,作者更想传达的是他对笔下人物的观感。因此出现在作品中的达官贵人或一朝天子,往往都是创作者心目中能够代表时代的人物形象。即使是最接近于事实的照片,它所反映的内容,也会因为摄影者的视角不同而产生背离现实的现象。手工制作的雕像或者镶嵌画之类的作品,就更容易掺入创作者主观的诠释。

我在作品中向大家推荐的,都是领导时代的风云人物的脸,它们都是艺术家们根据那个时代人民理想中的领袖形象制作而成。因此,迄今为止我所介绍的“罗马人的脸”,是主人公实际的长相和人民所期望的形象的混合体。

鉴于以上理由,安布罗西乌斯的面容,才会和与他同样出身于首都罗马的西庇阿、凯撒在观感上有如此悬殊的差异。同样,出身于行省的图拉真、哈德良的风貌,也与出身于首都的公元4世纪的这位圣人千差万别。即使是君临天下的领袖,其容貌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公元4世纪中叶的罗马帝国版图

君士坦丁王朝族系

Author: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