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鱼菜共生三大好处
自给自足:自家种植,吃新鲜、安心的蔬菜和鱼;
持续高效: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系统循环一旦形成,种植成本就只有鱼食;
节约用水:土地高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节水环保。系统本身是一个闭环的生产系统,系统中的水除了蒸发之外,不存在别的耗损情况。大棚中的养鱼池在白天蓄积来自太阳光的能量,晚间释放出来。形成了一个微型的海洋性气候。
鱼菜共生对消费者的三大亮点
第一种植方式可自证清白。因为鱼菜共生系统中有鱼存在,任何农药都不能使用,稍有不慎会造成鱼和有益微生物种群的死亡和系统的崩溃。
第二鱼菜共生是无土栽培,避免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因此鱼菜共生系统蔬菜和水产品的重金属残留都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
第三鱼菜共生系统蔬菜有特有的水生根系,如果鱼菜共生农场带着根配送的话,消费者很容易识别蔬菜的来源,避免消费者产生这个菜是不是来自批发市场的疑虑。
鱼菜共生朔源
鱼菜共生看似新鲜事物,其实早于上世纪70 年代已经出现。时光再往后倒流的话,会发现古代中国、东南亚,以至南美洲都曾有类似的养殖和耕种法。
中国早在唐代(618-907 年)已有稻田养鱼,现时在泰国、印尼、日本等亚洲国家亦有采用。顾名思义是在水稻田里放养鱼儿,让鱼儿吃掉泥中的小虫,并翻松泥土,最后鱼粪成为水稻的肥料。水稻耕种由南方人始创,可解决在旱田施肥同时令杂草滋生的难题。
到了明、清年代(1368-1912 年),珠三角流行桑基鱼塘。桑基鱼塘也是应用鱼菜共生的模式,农民挖泥造塘,泥土堆在鱼塘四周种植桑树,桑叶用来养蚕造丝,蚕粪撒入鱼塘喂鱼,鱼粪沉到塘底,混和泥土后变成肥沃的塘泥。不同的是,桑基鱼塘要定期「干塘」,即是用人手挖走积在塘底的鱼粪,给桑树施肥;而鱼菜共生并不须要人手清洁,植物根部会过滤鱼水,再排回鱼缸。
在14-16 世纪的南美洲,阿兹特克人(Aztec)被驱赶到没有土地的沼泽和湖泊。他们利用芦苇在湖中搭建浮岛,再挖出湖底的肥沃泥土,放在浮岛上耕种,植物的根穿过芦苇,一边吸水,一边净化湖水,同时成为鱼儿栖息和产卵地。
鱼菜共生系统循环机制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生产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形成完美的自然生态,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未来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方法。
先养水,再种菜
水需曝晒两天除氯后再开始养鱼,初期需每天检测水质,在水族用品店购买水质检测剂(如下图)依说明书使用,测量pH值(建议在6.5~7)、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待1∼3个月后才能建立平衡的系统,水质稳定,种的菜更漂亮。
pH(酸碱值)关系到系统里所有成员,鱼喜欢偏碱而植物喜欢偏酸的环境,硝化作用(一种产生酸性且持续弱化碱性的作用)在pH 7∼8时效率最高,若降到6以下,硝化作用会趋于停止,使得氨浓度上升而可能危及鱼儿生命。若发现pH值掉到6.5以下,需要加入含有碳酸钙成分的珊瑚砂或牡蛎壳来提升pH值。
鱼菜数量要匹配
在养水过程中,同时要注意鱼、菜的数量比例,饲料喂得多,水中营养素过剩,蔬菜也无法吸收,但若是鱼的数量太少,蔬菜也会缺少养分。大约1,000公升的水养60条鱼左右,若以每天投入120~150克的饲料,则可种植大约6平方米植床的蔬菜。
选择观赏鱼像是锦鲤或吴郭鱼、鲈鱼等食用鱼皆可;提醒要考量气候条件,像是吴郭鱼虽然对环境接受度高,但较不耐寒,过冬前就要换掉。
菜的部分则是种植一般叶菜、瓜果皆可,像是地瓜叶、莴苣、秋葵、玉米、番茄等,建议先尝试种九层塔、葱、辣椒等辛香料,每次取用量不大,成熟即可现采。
留意日照位置
即使是采用鱼菜共生系统,日照仍是植物不可或缺的要素,常听到的失败案例,大多是因日照不足而无法继续,建议选择种植的场所至少需为半日照。如果种植在室内、缺乏日照,建议可加装LED植物灯补充植物对光照的需求。
用水族箱做鱼菜共生
水族箱所需设备及原理和原本的鱼菜共生系统是通用的,有些农场也会贩售相关的商品。但提醒因为水族箱饲养鱼只数量不多,无法供给太多养分给植物,大多只能做为景观观赏用,实际收成的效益有限。
文章评论